是走是留?首届“强基计划”学生迎来转段考核

发布时间:2024-11-16 14:15:47 来源: sp20241116

  前不久,首届“强基计划”36所高校陆续开展转段考核。在部分高校的官网上,公示了首批强基计划学生的转段名单、数据等情况。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36所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将其称之为强基计划。如今,3年时间已过,2020年秋季入学、备受关注的首届强基计划考生已经完成了3年的强基培养,今年秋季入学后迎来了“强基转段”。能否顺利完成转段,决定着步入大四的“强基学子”能否继续留在强基计划,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科研之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了部分高校强基计划学生的转段数据和培养方案,采访了多位教育领域专家、高校教务处人员,试图呈现首届强基计划转段的考核标准、转段情况,探讨如何优化“强基学子”未来培养方式。

  “强基转段”考核标准“严进严出”

  据了解,强基转段也是高校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一种方式,不过考核方式只适用于强基计划学生。

  不少高校明文指出,强基计划转段会占用研究生招生名额。比如,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2020级数学类“强基计划班”学生本研衔接转段工作方案指出,本次转段计划占用学院和导师2024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华中科技大学2020级强基计划学生本研衔接转段工作的通知指出:转段进入研究生培养的强基生,推免名额由教育部专项下达,占用培养单位2024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和推免生(直博生或硕士生)接收计划。

  “强基转段”考核要求严格。比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研衔接转段考核工作实施细则中指出,强基生通过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转段学业考核,获得转段申请资格后,可申请转段招生报名。

  “强基转段”考核标准不仅仅限于课程成绩合格和综合绩点要求,还涉及前3年整体学习表现。比如,武汉大学文学院2020级强基计划学生本研衔接转段工作细则中,考核条件与方式提出了5点要求:除了满足基本的课程成绩和综合绩点外,还需要满足提交前3年学习情况自评报告;提供由任意专业课授课教师或学术导师或班级导师撰写的一至两份推荐信;学院综合考核(包括学年论文报告、专业笔试与综合面试)等次良好以上等条件。

  “强基计划学生想要顺利转段需要经过一系列考核程序,除日常考核动态进出外,转段前还需通过转段录取院系的选拔考核。”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马东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为例,哲学学院的转段考核内容包括基础专业知识能力、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行为修养、心理素质、外语听说等。此外,该校人工智能学院转段考核包括上机测试和面试。其中上机测试考核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面试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学术研究能力、科研发展潜力以及专业外语运用等综合素养。

  根据多所高校发布的公告显示,对于未参加转段学业考核或未能通过转段考核者,视为退出强基计划,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比如,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3-2024学年强基班对流方案明确指出,各强基计划退出学生空出名额,需从相应专业普通班选拔有意愿加入强基计划培养并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通过考核的,可以补入强基计划专业。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马莉萍看来,不同学校在强基学生转段考核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各校的学科结构、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组织模式等有关,也反映了大学在实施强基计划中的充分自主权。

  “我们希望培养出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不管是对学生的评价考核还是培养方式,也都应该鼓励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刀切’。”在马莉萍看来,考虑到强基计划的实施时间不长,各个高校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摸索出最适合本校的考核方式。

  也有网友关注到动态进出机制背后给“强基生”带来的“内卷”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凤认为,不能过于强调竞争和内卷,创新是长期主义的,应该为拔尖学生的成长提供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做一些事情。

  转段后更要关注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多所高校公布了强基计划学生的转段数据。比如,南京大学今年共有115名学生成功转段,其中直博生30人,硕士生85人。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24级强基计划学生转段名单公示,共有130人顺利转段进入直博或硕士研究生阶段。

  在转段阶段,部分学生选择直博、出国或退出等多个去向。以东南大学公布的信息为例,该校2020年首批强基计划招收81名学生,今年共有75名强基生顺利进入硕士或直博阶段。其中,哲学专业12人,有两人因出国选择退出,其余学生全部转段成功;数学类40人中38人转段成功,其中进入数学学院22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10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6人;物理学院20人,有18人转段成功,其中物理学院15人、集成电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各1人;化学专业9人,全部成功转段。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强基计划从本科到硕士或者博士等阶段称为‘转段’。但强基计划重点在于本硕博打通,对于拔尖基础学科人才实现一体化培养的策略。”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强基计划不同于普通本科的分阶段培养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从本科起就要系统考虑设计打通传统各学段培养模式,提前进入科研。

  陈志文认为,强基计划即将进入培养的第四年,需要更关注培养方式的变革。“如何优化培养模式,给有天赋的孩子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这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从强基计划出台至今,马莉萍曾带领团队先后调查了数千位学生,开展过百余人的访谈。马莉萍建议,需要进一步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兴趣、遵从内心作出大学选择和专业选择;此外,大学应进一步拓展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方式,完善目前仍然主要基于高考总分、竞赛成绩进行选拔的方式。

  在她看来,转段是指强基学生从本科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一个特定说法,转段率意味着有多大比例的强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没有转段即意味着从强基计划中退出。转段比例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它可能反映了大学在人才选拔或培养方面的阶段性表现,也可能反映了强基学生对基础学科专业的认同、志趣、甚至学习努力程度等。

  “18岁左右的青年正处于不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无尽的发展可能性。所以,‘退出’的背后可能是学生的被动接受,也有可能是学生的主动选择。”她建议,不能不加区分地看待或比较转段率,而应该从更长时期人的发展角度评价政策成效。

  如何培养胜任未来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据了解,多所高校强基计划培养模式围绕基础学科进行“本博衔接培养”。基础学科口径宽、学科交叉大,本科毕业衔接研究生阶段再细分学科或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学生的可选择性十分丰富。

  在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中,尽管转段专业大类受限,多数高校还是尽可能给足学生可选范围。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指出,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和意愿,可以申请硕士生,也可以申请直博生。获得转段资格的强基班学生能申请本校理学类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需求专业。

  部分高校还允许进行跨大学科的申请。如复旦大学历史系强基转段方案明确指出,历史系专业在读强基计划申请人可以申请本校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根据自身学术发展兴趣,可申请本校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文史研究院的相关专业,也可以跨大学科申请高端芯片、国家安全等领域以及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专业。

  在王新凤看来,目前全国共有39所双一流高校实施强基计划,每年招生规模在6000人左右,相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量和拔尖人才的比例来说,招生人数较少。与此前拔尖计划不同的是,强基计划更加聚焦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域,比如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等。在这些学科领域特别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

  “只要学生能够达到另外一个学科专业考核的要求,说明学生就可以完成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科研创新的关键,也是值得鼓励的。”王新凤说。

  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多年,马东瑶建议:“要结合学生发展的新需求,勇于创新,将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时代的理念与技术引入强基计划,培养出真正能够胜任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马东瑶建议,未来要在“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如继续推进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等有效培养模式,完善形成性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多主体、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素质评估。此外她建议,未来要探索一人一方案,加大导师指导力度,建立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的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提升“强基计划”学生培养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从宏观角度看,马莉萍认为,政府和社会对基础学科的资源倾斜、对基础学科人才的重视程度,都将会引导和影响学生及家长的未来选择。

  “评价强基计划的核心在于其是否实现了政策初衷,即是否为国家培养了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更长时期进行追踪评价非常必要。”马莉萍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周文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