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4:07:01 来源: sp20241102
“行进中国”调研行
七彩云南的“融”文章
人民网“行进中国”云南调研采访团
编者按
在“行”中,看见“进”的中国。今年5月,人民网启动“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340名年轻记者,耗时2个月,走访31个省区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余个基层一线点位深入采访,“即采即发”“边采边发”,推出融媒体作品600余件,各平台总阅读量超11亿。
8月13日起,人民网分“创新中国”“品牌中国”“投资中国”“活力中国”4个主题,陆续推出“行进中国”调研行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展现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有一种生活叫做“云南”!
云花绚烂、云咖醇厚、云药丰富、云菌鲜美……在这里,自然与文化相拥、神秘与美丽交织,各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居,碰撞出独有的特色产业与品牌。
从茶马古道驼铃声声到中老铁路川流通达、从生态保护到“美丽经济”、从小市场到大产业,今日的云南,积极走在“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道路上,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民族交融 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云南被誉为“旅游天堂”,39.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6个民族世居于此,沉淀出多样文化、厚重历史。
漫步丽江古城,街道纵横交错。小巷深处,三坊一照壁的纳西族传统院落“天地院”中,东巴剑舞、勒巴舞、笛子舞打跳、洞经音乐等纳西族传统歌舞轮番上演,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了解纳西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落于纸上,更需要有形的表达。”在表演者和学俊看来,歌舞不仅传递着大伙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承载着非遗传承的初心和使命。
随着丽江旅游发展不断完善,东巴象形文字也在绘画、时尚、文创产品等方面向“新”延伸。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有1400多个单字,记录门类多达700余种,记载了从古至今纳西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长和闰元介绍这一文字“活化石”。
信纸、笔记本、便签纸、东巴纸灯……古城的文创店里,印有东巴象形文字的明信片作为“带得走的云南”成为热门“明星产品”。
各民族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相互交融,拓展文旅融合系统化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蓝月谷景区位于丽江市玉龙雪山东麓甲子村,因湖水湛蓝、山谷远看犹如一轮蓝色的月亮镶嵌在雪山脚下而闻名。
甲子村汉族、彝族、苗族、纳西族、藏族5个民族世居。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甲子村通过“旅游反哺”走出“美丽的贫困”。
“必须要谋一条出路!”甲子村党总支书记杨文江介绍,村里成立了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让村民变“股东”,不仅能获得分红,还带动了近800名村民在景区就业,实现了每户都有稳定的就业人员。
“要用好用活‘旅游反哺’政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人均分红每年提高到4000元。“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该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杨红光信心满满地说。
生态相融 走好“美丽经济”发展路
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云南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天然花园”之称,生态保护是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盛夏,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海旁的均良村花花色玫瑰庄园里,游客们赏花、游船、采摘,亲手制作玫瑰酱、玫瑰饼,玩得不亦乐乎。
玫瑰庄园的红火,是拉市海退耕还湖后发展新型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典型成果。
近年来,拉市海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全面推进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如今,拉市海水质稳中向好,全年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
而云南老工业城市曲靖,地处珠江源头、长江上游,是呵护上游森林湖泊之绿、留住生态之美的关键区域。
走进珠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满眼皆绿,森林覆盖率高达98%。随着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珠江源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极大地巩固和提升。
目前,珠江源风景区内有植物200科1900种,有野生动物115种。2022年7月,风景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中,首次发现了国家珍稀植物水晶兰,总数有1000多株。水晶兰现身景区一个月后,工作人员又在马雄山滴水湖附近首次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的活动影像。
从着眼生态保护到发展“美丽经济”,云南端好“生态特色产业碗”,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云南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内,电子交易大钟上,红色光标逆时针飞转。在这里,数百名鲜花经纪人综合鲜花品种、质检评级等信息进行抢购,平均每4秒就会完成1单交易。
全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斗南,每天有数以千万计的鲜切花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鲜花的美丽“颜值”不断转化为发展的产值。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让“小花朵”“开”出大产业。繁荣的“鲜花经济”背后,有着一条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通过科技赋能破解种业难题,发展高效物流护航“美丽颜值”,谱写出“亚洲花都”的传奇。
发展相融 跑出“黄金通道”加速度
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以开放助力通道经济是发展的关键。
走进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早上七点半,载满泰国榴莲、山竹的列车缓缓驶进场站,几分钟后,第一个集装箱已被转运到卡车发往全国多个城市。晚上七点半,一列满载蔬菜、鲜花、电子产品等货品的列车,沿中老铁路一路向南疾驰,从中老边境磨憨口岸出境,次日便可抵达老挝万象南站。
为让货物往来更便捷,铁路部门推出“沪滇·澜湄线”“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澜湄快线”谱系化班列品牌,特别是“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的国际运输新模式,使得老挝、泰国等国家至欧洲的铁路直达运输时间缩短至15天。
沿中老铁路流动的不只有数以万吨的货物,还有沿线数以万计的民众。截至2024年8月19日,中老铁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5.6万列,发送旅客超3800万人次,其国际影响力更是跨越国界,吸引了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5.2万名旅客搭乘国际旅客列车跨境旅行。
客货运量持续增长推动中老铁路不断跑出“加速度”,为促进地区繁荣按下“快进键”,绘就民心相通、发展相融的美丽画卷。
如何放大中老铁路的辐射效应?热闹的磨憨口岸交出了“答卷”。
磨憨口岸,是我国通往老挝的国家级一类口岸,随着中老铁路开通运营,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3年,昆明在磨憨实施了87个项目,2024年含续建项目在内,计划实施132个项目。”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瑞斌表示。
成果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一年多前,磨憨新边民互市场投入使用,每天500辆大货车的通关作业容量,是老市场的3倍以上;不久前,昆曼国际大通道磨憨段——东盟大道改扩建完工,以往道路拥堵的状况不复存在……
“2022年,磨憨边民互市贸易额为38.14亿元。今年上半年就已达37.54亿元,全年有望突破60亿元。”货运畅通,边民互市贸易大幅增长,磨憨边民互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刘志远介绍道。
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边地云南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劲,阔步成为充满无限活力的开放前沿,各族群众和谐共融于青山绿水间,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何晶茹、祝鸿伟、秦华、朱红霞、黄玉琦、任一林、宋晨、宋美琪、李发兴、程浩、符皓、蔡树菁、尹馨)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