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3:56:48 来源: sp20241119
“越南制造”会是下一个“中国制造”吗?
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越携手推动产业合作优化升级
近年来,越南这片正在高速发展的土地备受瞩目。
这两天,越南更是刮起了“中国风”。
走在距越南首都河内市中心16公里左右的升龙工业区,工作日早上你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年轻人成群结队,骑着电动车飞驰向密布的工厂,他们可能是去生产印刷机器、卫生陶瓷、汽车配件……
这一幕似曾相识,在几十年前的中国似乎也出现过这样的一幕。
承接了部分中国产业转移,加之外资的大量涌入,有人将越南视为“新世界工厂”,也有人认为在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越南制造”吃到了部分红利。
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越南制造”会是下一个“中国制造”吗?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之下,中国与越南,尤其是广东与越南之间,如何推动产业合作优化升级?
异军突起
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越南制造”的异军突起也非一蹴而就。
早在十几年前,购买阿迪达斯、耐克、Zara等品牌的衣服和鞋子,可以发现,标签上印着“Made in Vietnam”。
纺织服装、鞋履等是越南最早迎来供应链转移的产业。这一波转移开始于2008年左右,在2014年左右达到高潮。
当时的中国制造也面临转型。劳动力成本上涨让企业将目光转向了高附加值的产业。纺织服装、鞋履等产业附加值和利润率都低,加之对成本控制敏感,成为最早一批转移的产业。
越南人口超9600万,73%的人口在35岁以下。在越南的最大城市胡志明市,一线工人每个月工资只在2000元左右。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吸引力十足。
以国际服装品牌GAP为例,超过三成的产品都在越南制造。越南暴发新冠疫情时,GAP曾猛砸5亿美元,连夜开飞机把货物空运回美国,以免错过圣诞购物季。
第二波供应链转移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三星、英特尔、LG等公司先后在越南投建工厂。
以三星为例。2018年左右,三星开始将其位于广东惠州的工厂迁至越南。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的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越南因劳动力、土地生产要素成本低,成为资本青睐的去处。
目前,越南已是三星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三星今年前9月在越南的营收约为480亿美元。
歌尔股份、裕同科技等“果链”企业甚至早于苹果,率先动身、布局越南。
回顾过去20年,从纺织服装到电子信息,越南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外资前来布局,“越南制造”也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跨越。
那么对外资来说,除了成本,越南还有哪些魅力?
首先,它非常靠近广东这一制造基地。其次,它有着超过3000公里的海岸线,便于进出口。
历史留给越南的还有较为宽松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越南拉开“革新开放”的序幕,一手抓私有化改革,一手推进市场开放,引得耐克、阿迪达斯等外企入驻。
最为关键的是,越南出口关税非常低。越南自2007年加入WTO之后,先后与日本、韩国、英国等世界多国签订自贸协议,还积极加入各种“群”,如CPTPP、EVFTA、UKVFTA、RCEP等区域自贸协定,国际贸易极为便利。
比如美国,美国是越南电子产业两大出口市场之一,越南也是对美国出口鞋类和服装的第二大供应商。
真金白银和产业机遇如潮涌入。在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和博弈间,“越南制造”飞速成长。
“新世界工厂”
无论是地理位置、投资政策,还是快速改善的基础设施、大量年轻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都让人觉得,似乎越南具备和中国一样的潜质,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然而,一方面越南本地工业材料和生产能力有局限,对中国原材料过度依赖。越南本地的工厂,大量使用中国进口的螺丝刀。因为从中国进口只需要1元,但如果由越南本地企业生产,成本价就高达3元。
另一方面,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省份,沿海制造业体系完善,市场广阔,既是越南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也是对华贸易的重要场所。
阮德成,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经济大学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他曾说过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观点:“越南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就是在和中国的经济联系中找到越南的比较优势,把自己嵌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搭上中国的顺风车发展起来。越南不需要有自己的产业政策,因为有‘广州’。”
不难看出,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越南在承接中国供应链的“溢出”。
当然,这些“溢出”的产业,有一些既是竞争的又是互补的。比如纺织服装产业,虽然生产在越南,但生产所需要的面料和机械设备需要从中国进口。
还有一些则涉及产业链的延伸、合作。比如越南生产下游的手机配套产品,但是上游的模组、工程师来自中国。越南组装好了又卖回中国。所以中国“先卖再买”,越南是“先买再卖”,这是纵向产业内贸易。
今年前11个月,中越两国中间产品进出口1.01万亿元,占中越贸易的69.8%。其中,平板显示模组类、音视频设备类、锂电池类产品分别进出口1747.6亿、655.4亿、198.4亿元,分别增长12.3%、17.1%、10.8%。
中越经济体量不同,供应链和工业体系的完整程度不同。“越南制造”更加依赖外资入局,而“中国制造”正通过自主创新向价值链更高端跃升。这些客观因素都决定了“越南制造”无法完全复制“中国制造”。
“摸着中国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越南制造”想要升级,更需要找准下一步的方向。
“中国干部”
对于当前的“越南制造”而言,有一个远比成为“新世界工厂”更为重要、更加切实的问题——如何加强与“中国制造”的联动?
自2016年起,越南保持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位置。今年11月,中越进出口1619.2亿元,同比增长12.5%,规模创月度历史新高。
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好中国与越南的产业合作,拓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成为更多企业的考量。
当然,中国企业“造船出海”的能力非常强。输出的不止产品、原材料,甚至包括人才和工业能力。
在越南,来自中国的基层管理和技术骨干被当地人称为“中国干部”。
一位“中国干部”的解释是,“越南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跟不上,从中国台湾调人又太贵”,而在制造业迁移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中国干部”,恰是最合适担任此角色的一群人。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进入越南以来,“中国建筑”“中国家电”等已经在越南形成品牌效应。而中国的大量基层管理人才,撑起了很多“越南制造”的品质。
中国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它们就像足球场上的中场“节拍器”,往往更具备通过自身的全球布局,将“中国制造”和“越南制造”的优势耦合起来的能力,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顺畅。
早在2007年,美的就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开启中国家电制造从“中国出口”向“本地运营”的全球化征程。如今,美的在越南的产品线也从小家电扩展到家电全品类。
4年前,美的发现北美市场对吸尘器这类快速换代的家电消费品需求巨大,于是迅速切入这一市场,斩获了大量订单。“现在越南工厂一年出口吸尘器超过400万台,年产值增速超过15%。”美的越南工厂厂长高升说。
“中国制造”和“越南制造”的联动也正在提质升级。两地的产业互补,也从产业链的延伸,扩展到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合作。
白云化妆品产业促进会秘书长、广州白云美湾置业公司董事长马增金发现,越南近年来跨境电商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并出台减免电商企业税收、提高电商交易额度限制等优惠政策,这为白云美湾跨境电商企业布局越南市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而在RCEP生效实施的当下,不少企业都加紧在越南搭建供应链。
广东碧辉眼镜智造园董事长唐仲平,近期则在谋划如何在中国、越南两地打造生产基地,形成不同的分工。他选中了湛江产业转移主平台雷州经开区,这里与越南最近的港口仅158海里的航程,是我国对接东南亚最近的出海口。
“雷州基地专攻产品研发、技术工程、采购配套、生产计划,越南基地负责产品生产加工。”唐仲平将在这里建设一个广东高端眼镜产业园,推动雷州与东盟的产业合作,承接全世界高端眼镜的制造。
“近年来越南经济发展迅速,非常重视工业制造、数字技术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越南中国商会广东企业联合会会长徐丰培说。
在新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过程中,“中国制造”和“越南制造”的联动,既是推动本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上实现升级跃迁,也用实际行动为全球自由贸易贡献更多力量。(南方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