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25-01-01 12:57:49 来源: sp20250101

  清晨6点,甘肃定西市临洮县新添镇崖湾村,村民杨新军早早下了地。

  “行情看涨,头茬白菜每亩卖了近万元,可得细心管护。”杨新军卷起裤管、开动机器,垄沟内的杂草顺利清除。从5年前试种甘蓝开始,他靠种菜脱贫致富。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临洮县去年蔬菜种植面积达28.9万亩,总产值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4,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350元以上。

  近日,记者在临洮访农户、入企业、看市场,探寻高原蔬菜产业的发展密码。

  规模发展,联动共赢

  洮河两岸,菜畦规整,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由于气候干燥、病虫害少、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临洮高原蔬菜生产条件优越、种植历史悠久。但村民靠种菜致富,却是近几年的事,原因何在?

  “补丁地、巴掌田,大型机械作业难。”提及过去,杨新军连连摆手,“我家3亩多地,分散在6个地方,最小的地块只有3分多,耕种来回跑,累还不划算!”无奈,他只能种些玉米,“一年一收,图个方便。”

  2018年,临洮县开展零碎地块整合,实行“一户一块田”。随着撂荒地整治和农田建设,当地在守牢耕地红线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高原蔬菜种植。

  缺技术、没经验,起初杨新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玉米地里套种了2亩甘蓝,“3月种、5月收,一茬卖了3000多元。”尝到甜头的杨新军第二年便流转土地,拉开架势投入蔬菜种植。

  “这几年,政府发补贴,还组织培训。”现在他种着5亩多高原蔬菜,年收入近10万元。

  “县里落实蔬菜标准化种植奖补、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等580万元,带动发展5亩、10亩以上蔬菜规模种植户超400户。”临洮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杨海燕说,依托洮河谷地,临洮启动以马铃薯、百合、韭菜、辣椒等20余种蔬菜品种为主的沿洮百里绿色蔬菜长廊建设。

  如今,临洮的11个乡镇、169个村的众多农户,聚集在高原蔬菜产业链上。“基地带农户、企业连市场,实现信息共享、错茬种植,避免集中上市、菜贱伤农。”临洮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宏智表示,去年当地高原蔬菜产量突破百万吨,连乡成片、规模发展,蔬菜产业逐步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动共赢”。

  科学种植,提升品质

  双手紧握,轻轻旋转,白绿相间的萝卜便出了土。凑近看,外皮光滑,根须甚少,几乎不见泥土。“‘拔出萝卜不带泥’,知道为啥不?”菜棚主人是辛店镇石郭家村村民郭全,他说,“不光种质要好,菜棚子也是关键。”

  过去,临洮农民种菜多用竹片大棚。“又低又窄,钻进去直不起腰。”个头一米八的郭全没少吃苦头,“竹棚保温性差、没法机械作业,起垄高度不够,影响蔬菜品质。”

  几年前,郭全响应号召,将自家50个竹棚全部改造成钢架大棚。“每座大棚造价1.8万元,政府补贴1.55万元。”郭全说,改造后棚顶超3米,可以进机器,起垄高,垄上种萝卜、垄沟种叶菜,根系少、卖相好,“大棚延长了蔬菜的供应期,比露地蔬菜上市提早、延长1个月,一年四季能供应。”

  近5年,临洮累计投资2.17亿元,改造提升9200亩“老菜地”,建成双层全钢架塑料大棚5000余座、日光温室4830亩,发展设施蔬菜7万亩。“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一茬变多茬、平面变立体’的现代高原蔬菜种植体系成形,蔬菜品质提升。”临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天秀说。

  小心扒开松软潮湿的基质,移栽不久的脱毒百合种球露出“真容”。“外形圆润、色泽洁白,一年后就可以移栽大田。”说话的是甘肃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玉红,她在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一扎就是5年。

  “以前,鲜百合面临果实黄化、种性退化问题,产量和品质都受影响。”经过一番调研,林玉红决定从种球种源入手,做切片、送检验、查病毒,找到原因后又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当地企业开展良种繁育。如今,林玉红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临洮县一半以上种植百合的乡镇。

  近年来,临洮县与甘肃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寒旱研究所等14所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试验、示范和推广高原蔬菜新技术、新品种。

  延伸链条,适销对路

  “品质再好,卖不上价也白搭。”新添镇崖湾村党总支书记杨有义说,“十几年前,大家都是天不亮就往批发市场赶,挤破头抢位置,价格高低全看收购商脸色。”

  要想壮大产业,必须主动拥抱市场。杨有义带着村干部到山东寿光学习先进经验。随后,崖湾村开始搭建自己的购销平台,村里出地、公司集资,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参加展会、吸引客商。

  鲜菜易腐、不耐贮运,仅拓宽销售渠道,还不足以抵御市场风险。“我们投资建设了果蔬保鲜库,延长产业链条。”杨有义介绍,如今崖湾蔬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12万吨,交易额突破6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超120万元。

  在临洮,沿212国道,每隔不远便能看见一座果蔬保鲜库。“近些年,县里在蔬菜产业集中的乡镇建成冷库129座,贮藏保鲜能力接近8万吨。”杨海燕说,有了冷库保鲜,农户就近形成蔬菜分选小市场,并通过社交媒体共享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定批定量组织生产,实现从“种啥卖啥”到“要啥种啥”的转变。

  高原蔬菜发展势头迅猛之时,临洮恒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兵进入新赛道,瞄准深加工。公司的车间里,通过蒸煮、断生、研磨、添加益生菌,3小时后,干净的百合剥片就成为百合饮品。

  “我们能生产百合银耳莲子羹、百合原浆等多款产品。”王永兵深知,产业链条延得长、品牌也要叫得响,“我们注册了品牌,今年还和甘肃省博物馆合作推出文创项目,通过博物馆及电商平台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为拓展销售渠道,近年来,临洮县建成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2家,开办农产品交易市场15家,配套建成电商中心、产地仓、农特馆等电商平台企业23个,年均销售收入1200万元。同时,通过“定点市场+蔬菜基地+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的精准对接机制,年均向周边城市配送净菜10余万吨。

  “目前,临洮高原蔬菜已初步形成标准化种植、采后分级分选、清洗包装、冷链储运、精深加工、电子商务、品牌孵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蔬菜加工转化率达到56%。”临洮县委书记许树德说,下一步将继续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品种,进一步做大做强高原蔬菜产业。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8日 02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