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闭幕 为人类文明贡献“尼山智慧”

发布时间:2025-01-11 07:03:11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网 山东曲阜7月12日电 (王采怡 吕妍 沙见龙)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11日在山东曲阜尼山闭幕。两天来,海内外专家学者、嘉宾代表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论坛主题,畅谈古今、对话中西,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尼山声音”、贡献智慧力量。

7月11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闭幕。梁犇 摄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当天闭幕式并在讲话中指出,本届论坛聚焦时代主题,彰显了文明进步的本质要求;突出思想交流,擦亮了文明互鉴的学术底色;丰富展示体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全媒传播,进一步提升“何以尼山”的国际影响;弘扬共同价值,汇聚了文明赓续的尼山共识。“站在新起点,我们将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发挥好论坛作用,着力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地、世界文明对话互鉴高地。”

  闭幕式的主旨演讲环节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典主持。多位中外学者在此环节发表观点。

  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古典系古代史教授莱妮·鲁宾斯坦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为例,论证了“交流与相互理解是共同的全球遗产”的观点。他表示,《修辞学》在2500年前盛行于古希腊,而在21世纪它将被赋予新内涵,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可能。“亚里士多德最关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他的观点应该被视为全球遗产的一部分,而不是具体的‘西方’遗产的一部分。”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晨阳看来,儒家思想是一种活态传统,随着中国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不断演变,儒家学说也不断被重新定义。哲学方法要求人们尽最大努力系统地修改儒家学说中不适合现代生活的部分,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找到最优解。“同时,人们要避免儒家学说历史化,要认识到其不仅仅是历史研究的对象,更是不断发展的哲学。”

  “文明的曙光无不出现在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区域,但人性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基本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指出,人性的新形式、新高度出现在某一群体中总是个别现象。孔子和儒家学说是在一系列特殊条件下的产物,要使它们得到传播、延续和弘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也是未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一部分。”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舒大刚在作本届尼山论坛学术总结时称,与会学者认为,人类各种文明都是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凝结的宝贵智慧,都对本地域、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有其存在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社会正是在文明的学习借鉴中发展进步的。“不同文明间进行交流互鉴,必须要在相互尊重、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本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以取长补短的心态对待他国文明成果,营造多元多向的文明交流环境。”

  在当天举行的闭幕式上,国际知名学者“齐鲁访学”计划、国际青少年“研学山东”计划相继启动;《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共识》现场发布。(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