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际教育合作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5-01-10 15:15:54 来源: sp20250110

  日前,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的2023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余位教育和人文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东钱湖畔,分享经验体会,贡献真知灼见,凝聚广泛共识。

  交流互鉴:

  共建信任之桥 共促人类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为推动国际教育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媒体力量。”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陈贽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要以真诚的沟通,化解偏见,消除隔阂,共建信任之桥;以包容的胸襟,接纳不同,欣赏他者,共绘和美画卷;以笃实的行动,联通民心,厚植民意,共促人类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凸显了科教兴国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承在视频致辞中说,本次论坛聚焦“深化教育合作 促进人文交流”主题,共同研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理念、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彦说,深化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宁波扩大对外开放、增进文化往来、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宁波打造了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等一批教育合作新平台,与全球1100余所院校建立互动合作。宁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入探索全过程、深层次、高质量的对外交流的新模式。

  在论坛的高峰对话环节,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说,教育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工具,让我们拥有学习的能力,适应不同的环境。当前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加强人文交流、建立对话纽带尤显重要。在此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提供包容和平等的优质教育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目标之一。中国为世界教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建设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文明交流互鉴,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

  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表示,国际教育合作要本着尊重、多元的原则,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最终目的是实现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这项伟大事业做出努力、贡献力量。”

  民心相通:

  写各国民众之意 绘天下大同之美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深化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国际传播、增进人民相知相亲、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合作的深度,拓展合作的广度,增强合作的质量。”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介绍,近年来,全球掀起“中文热潮”,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开展了中文教育项目,84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院系、专业、课程。“汉语桥”夏令营等项目累计邀请100多个国家的数万名青少年来华访学,10万名中文爱好者可以在线上学习中文、体验中华文化。

  本次论坛上,来自美术、音乐、文学、影视等诸多领域的文艺界人士,畅谈美育对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家可以用意大利语、法语演唱歌剧,国外歌唱家是不是也能用中文演唱中国艺术歌剧和歌曲?”带着这样的念头,歌剧演唱家田浩江创办了“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教西方歌唱家用中文演唱,同时培养中国青年歌唱家走向世界舞台。“在碰撞、融合、沟通中,人文艺术更加光彩、绚丽,中国与世界音乐文化的连接更紧密。”

  “当文明与文明对话、文化与文化交融时,人类文明的精神力量最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说,文艺工作者要通过高质量的文学和影视创作,打破文化隔阂,展现文化多样性,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认为,多样性是人类艺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是世界美术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中国美术讲究写意。我们希望用美术的方式,写各国民众之意、绘天下大同之美,描绘美美与共的美好画卷。”

  青年力量: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燕京学堂有一位美国蒙大拿州留学生,他非常喜爱中国文化,用油画绘制了中国的《千里江山图》。”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谈起了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成长的故事。她说,燕京学堂自2016年开办以来,已经接收了82个国家和地区的78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网络技术发展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思维更加活跃开放,是国际人文交流中最活跃的力量。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各国青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起向未来。”

  提到《千里江山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颇有感触,他回忆起多年前在法国举办的一个展览,名字就叫《山水:一份宣言》。展览以影像、声音与空间结合的现代形式,向欧洲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介绍中国古老的山水艺术,让他们感受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这些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在不同地域昂然绽放,生动展现了文化交流蕴含的力量。”许江说。

  青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在视频演讲中建议,要重视各类教育和文化机构、企业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民间交往,促进人文领域开放合作。“让更多年轻人‘走出去’,以更广阔的视野认识世界、体会生活、追求发展,并从中获得助益、不断成长。”

  既要让中国的年轻人走出去,也要吸引更多的国外年轻人走进来。“我们要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等在内的人文交流品牌体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认为,当下全球学生流动呈现新趋势,国际学生留学目的地选择趋向平衡,应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搭建各国青年互动交流的桥梁。

  此次论坛还举行了3场主题对话会,与会嘉宾围绕促进教育开放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合作、讲好中国美育故事等主题进行了对话交流。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