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6:56:51 来源: sp20241105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题:“新市民”落户记——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户籍制度改革篇
新华社记者
一纸户籍,印着民生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户籍制度改革。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推动这项改革,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中下足“绣花功夫”,将顶层设计一项项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在安徽、浙江、广东等地采访中,记者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中有的曾是大山里的“泥腿子”,有的曾是不同城市间的漂泊者……如今却奔向共同的身份——“新市民”。他们融入城市的一步步经历,正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清晰足迹。
今天要说的就是他们落户安家的故事。
出山进城
【总书记嘱托】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
【落户故事】李金龙出山记
见到李金龙时,他正在木制玩具车间里和员工们一起包装发往国外的货品。“现在的日子,是过去做梦不敢想的。”已是云和县一家企业负责人的李金龙说。
这名今年50岁的汉子,曾是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雾溪畲族乡西坑村的农民,从小过着“收获的粮食仅够自家吃,一年到头没几个余钱”的生活。
“小时候我就想,如果能进城,在厂里上班,这辈子也值了。”李金龙回忆说。
但进城谈何容易。“云和农民要变为市民,当时主要有两道坎:一是就业,二是买房。没有稳定营生,进了城也留不住,而县城里没有自己的小窝,最后也只能回农村。”云和县县长周鸿飞介绍,为破除这两大困境,云和县一方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通过资金补助安置等方式,让农民集聚到县城居住。
“通过这两项举措,云和1000多家木制玩具企业,解决了70%的下山农民就业问题;2019年起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农民进城步伐加快。”周鸿飞说,在户籍制度改革牵引和新发展模式推动下,云和县累计有4.06万农民搬到县城居住,其中近七成的农民将户口落到县城。
为提升农民搬迁到县城居住的积极性,当地还创造条件让新市民保留原有权益。“农村衣服不脱掉,城里的衣服都穿上”,下山农民保留原有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收益及相关涉农政策和待遇;而在子女入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就业培训等方面,则享受同城同待遇。
在自己创办的工厂里,李金龙(左一)指导员工包装玩具。(受访者供图)
李金龙搬下山后,他不仅享受了2万多元的购房补贴,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套商品房,子女也入读了县城的小学和初中;家中3亩土地流转后,一年获得租金收益700多元;而县城给予的发展平台,让他有机会从一名木制玩具工人,变成年产值超千万元企业的创办人。
“通过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我们还实现了烈士遗属补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多项民生政策的城乡居民统一。为此,县财政大概每年支付3200万元。”周鸿飞说。
“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得益于户籍制度改革,云和93%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80%的木制玩具企业由下山农民创办,进城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比没进城农民多近2.5万元。”周鸿飞表示。
【新闻深一度】“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云和县是典型的山区县。近年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云和县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0.8%提高到2022年的74%;至2023年10月底,全县累计完成农民易地搬迁4.06万人,易地搬迁农民年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2275元增加到2022年的26078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便利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22年,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7.7%。
大城归属
【总书记嘱托】总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落户故事】四年里的两笔“账”
2万元=10万元,这是刘建雄算的一笔“教育投资账”。这个等号之所以成立,靠的是一张居住证。
四年前,在广州市石围塘街道办事大厅里,记者头一次见到刘建雄。来领居住证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如果没有居住证,他的大女儿只能上私立学校,每学期学费、餐费等加一起近8000元,6年就是近10万元;而有了居住证能上公立学校,6年总计花销不到2万元。“省下8万块,这是摸得着的实惠。”刘建雄笑着说。
两天时间顺利办下居住证,放在多年之前,许多像刘建雄一样的外地人想都不敢想。
在异乡打拼的劳动者,遭遇“同城不同待遇”的窘境并不鲜见,而由广东率先开始,居住证制度改革大幕拉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覆盖。
广州市越秀区大塘街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居住证办理相关政策咨询服务。(受访者供图)
“暂”改“居”,一字之差,让很多像刘建雄一样的流动人员也能享受到住房、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多项公共服务。近年来,广东省居住证的“含金量”不断扩充,电子居住证、网上办证服务陆续推出,群众跑腿少了,获得感多了。
刘建雄如今在广州一家茶叶城里做生意。妻子何小梅告诉记者:四年前,因为有了居住证,他们一家买了新房,大女儿也顺利入读了附近一所公立小学。
“如今两个女儿又面临升学,我们家的新目标就是拿下广州户口。”何小梅说,不久前他们得到好消息:广州启动了2023年积分落户申请程序,入户指标增至1.5万个。
“我们一算账,差距不太远了,我又报名了人才考试,如果顺利通过,最快明年3月份就能落户。”何小梅说。
【新闻深一度】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要让渴望融入城市的转移人口“留下来”,还要通过不断完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让他们“待得住”“过得好”。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再到多渠道放宽落户门槛,超大城市广州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接纳更多转移人口在城市立足扎根、安居乐业,越来越多“广漂”成为“新广州人”。
据相关部门介绍,未来将推动各地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安家安心
【总书记嘱托】要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落户故事】徐教授的“新天地”
“合肥给了我干事创业的新天地。”安徽医科大学的一处实验室,就是徐马飞所说的“新天地”。
他可谓“流动长三角”的一个生动缩影:出生于浙江,曾在杭州、上海学习工作。2020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徐马飞入职安徽医科大学,从事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
2013年,徐马飞(前排左一)在国外实验室与同事合影。(受访者供图)
理想的科研环境让徐马飞在事业上“定了心”,当务之急是安家安心,落户是绕不开的话题。
按照徐马飞的以往经历,这是个麻烦事儿,全流程需要往返两地,至少跑4次公安机关。
“2021年前,我爱人把户口从浙江迁入合肥时,从快递材料委托家人办理迁出手续,再到收到材料办理落户,整整用了近一周时间。”徐马飞回忆,初来乍到事务繁忙,他还盘算着“要不就请假把户口办好”。
当他在网上做起了落户的功课,“看到只需要身份证和原户口本就能去办落户时,最初还有点不敢相信”。他来到蜀山公安户政中心递交了申请,很快便接到户政中心的电话回复,通知前来落户。
在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户政中心的业务窗口,仅用不到5分钟,徐马飞就完成了落户合肥的全部手续。
原来,从2021年2月19日起,长三角地区公安机关推出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安徽(合肥)、上海、浙江、江苏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跨省份迁移户口时,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即可,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他也成为“长三角跨省迁户口”新政实施后落户安徽的第一人。
“流动的中国”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人员交流愈加频繁,推进户口迁移等业务“跨省通办”“一网通办”,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
2021年,徐马飞(前排居中)在安徽医科大学的实验室与科研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到合肥两年,徐马飞已经习惯用合肥的方言“得味”形容自己与这座城市独特的缘分。
“如今我回趟浙江老家只需要两个多小时,有时候需要去上海开研讨会,早上去,下午就能回来。”徐马飞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真正让长三角乃至中国“流动”起来。“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新天地里安居乐业,我认为这就是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徐马飞说。
【新闻深一度】截至目前,安徽已通过“跨省通办”“全国通办”为外省安徽籍群众审核签发近20万张首申证,其中为沪苏浙地区安徽籍群众签发18万余张首申证。2023年以来,外省迁入安徽7万余人,同比增加15.23%。
安家更要安心,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我国持续简政减繁增效,更好方便群众办事创业。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实现了全类型户口迁移“跨省通办”的目标,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公安机关共办理户口迁移“跨省通办”178万笔,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92万笔。(记者刘菁、陈诺、熊丰、潘峰、毛鑫、李平)
(责编:徐婵、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