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教育打开一片天空

发布时间:2024-12-22 19:46:46 来源: sp20241222

  26岁的刘昱歆是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东方红乡中心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她到过大城市读书、工作,最终回到家乡。从任教之初,她的目标就是启迪学生心智,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如何让教育更有力量,帮助乡村里的孩子走到更大的世界?刘昱歆试图在飞鹤集团与黑龙江省教育厅等联合开展的教师专项公益计划中寻找答案。

  飞鹤向这项计划投入了6500万元,持续将数百名乡村学校的教师送往北京、上海等地接受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探寻弥合差距的可行解法,让更多孩子成为自己的“高山”。

  近年来,中国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农村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短板,乡村家长教育经验、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乡村教育环境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北京,刘昱歆久违地感受到了与同行交流的快乐。培训中,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讲解,还有几天的跟班学习。包括刘昱歆在内的乡村教师了解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大单元”教学思路——学科内前后课程讲究连贯性,课与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传递知识,并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名地理老师观摩了一堂讲长江开发治理的课。北京的老师创设了“小鲤鱼历险”的动画情境,让学生跟着小鱼游长江,认知长江的开发和治理。回到学校后,乡村老师优化了自己的一个人文地理课题。这是一项“家乡的年轻人都去哪儿啦”的跨学科主题调研,老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探究小组,收集人口普查数据,制作数据图,并设计调查问卷,向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发放。对收回的138份问卷,有关人员用社会学专业分析工具做了分析。

  “这次培训,最大的成长是了解了怎么更深入地在课程设计上落实核心素养。”这名老师说,地理学科可以成为一道开阔乡村学生视野的桥梁。

  参加了培训后,一名乡村学校信息技术老师的思路也被打开了。几年前刚开课时,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操作鼠标。

  “很多农村的孩子有一点自卑,觉得编程很高端,离他们太远。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也能学,就有了信心。”这位老师说,在学习中她发现北京的学校强调将编程和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生用编程思维解决生活问题。她也在教学中强化这个方向。不久前的一次科技节活动中,她的学生也大胆站到了台前,演示自己编写的程序,孩子们昂着头一板一眼地介绍,给了这名老师更多信心。

  很多乡村教师是第一次来到北京、上海,在课上有人不断地用手机拍照、录像。走的时候,很多人的手机里塞满了课件,一些老师在火车站还感到意犹未尽,和其他教师热烈交流课程设计和带学生的心得。

  培训后,刘昱歆给家乡学生们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照片,有学生后来表达过,自己的理想也是去北师大、当一名老师。许多乡村学校的老师眼见着自己的学生从只能考几分、十几分,慢慢能及格了,不少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部分学校的整体成绩从最开始的很差,到后来甚至能和市里的学校“掰掰手腕”。

  一名乡村老师说,自己曾是井底之蛙,但在一次次培训中,他看见了更大的天空,更多孩子也透过他的折射,开拓了视野。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