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须更加重视“中部力量”

发布时间:2025-01-04 17:11:46 来源: sp20250104

  中部地区自古就是“大粮仓”。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补齐产粮大县公共服务短板。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障粮食安全,不可忽视“中部力量”。要推进中部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夯实基础。

  中部地区自古就是“大粮仓”。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中部六省粮食生产成绩斐然。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部占5个,河南、安徽还是粮食净调出省份。2023年,中部六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9.2%,超过东北三省一区26.6%的比重。

  中部六省粮食生产各具特色。河南是“中原大粮仓”,粮食总产量位列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黑龙江,小麦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位,是全国小麦输出第一大省。安徽被誉为“江淮粮仓”,粮食总产量位列全国第四位。湖南是水稻种子研发高地,水稻总产量处于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黑龙江。湖北水稻总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五位。位于鄱阳湖畔的江西被称为“江南粮仓”,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超430亿斤。山西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粮食产销平衡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然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也受到耕地减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种粮收入低、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制约,须在高起点上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推进科技创新与粮食生产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科技支撑。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有机融合上下功夫,持续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提升种粮致富效应,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中部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显逊色。要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打造一批粮食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鼓励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产粮大县集中,实现粮食产业集聚发展,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发展优势,既能为确保国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贡献“中部力量”,又能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种粮收益低,就会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制,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允许农民土地经营权自由流转,赋予他们更多财产权利。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增加财产性收入。

  中部地区产粮大县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地方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补齐产粮大县公共服务短板。国家已经启动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今年在安徽、河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开展试点,聚焦公共服务短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有助于提升产粮大县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