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镜头 | 总书记书架上的2023

发布时间:2024-11-17 03:25:06 来源: sp20241117

12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推近、定格、铭记,透过总书记身后书架上的一张张照片,我们记住过去,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变的情怀

几张老照片,在书架上摆放多年,人们已经非常熟悉。

习近平同志青年时期的军装照,连续第3年出现,摆放在书架醒目位置。

这令人不由得想起10年前的一段暖心对话——

2013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老人见到了来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

“怎么称呼您?”“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岁月流转,初心不改。从照片上的青年,到人民的勤务员,“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始终如一。

家庭是个人温馨的港湾。习近平同志一家三口和父亲习仲勋在一起、习近平同志在福州时带女儿玩的照片,自总书记第一次发表新年贺词以来,就一直摆在书架上。

2023年,又有几张新的总书记家庭照片映入眼帘。

一张是习仲勋同志的单人照。

2023年是习仲勋同志诞辰1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形容父亲“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同夫人彭丽媛在深圳锦绣中华景区的留影、习近平夫妇怀抱女儿的合影,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书架上。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修身、齐家,家好、国更好。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对家人的责任、对家风的传承、对家教的认真令人动容。

不停的步履

11张2023年拍摄的照片,留下习近平总书记过去一年治国理政的经典瞬间。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共进行了16次国内考察,出访4次,在国内数十次会晤到访的各国各界人士。

将镜头拉远,总书记的身影不辞万里——

向南,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向北,考察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向西,视频连线守卫祖国西大门的新疆军区红其拉甫边防连执勤哨所。

这张同红其拉甫边防连执勤哨所等进行视频通话的拼版照片,正是书架上的新照片之一。

“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2023年,长江流经的11个省市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4个;黄河沿线的9个省区里,考察了5个;大运河涉及的8个省市里,考察了5个。

北濒长江、南临庐山、东枕鄱湖,江西九江的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位置特殊。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时,员工们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

总书记亲切地说,希望你们按照党中央对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坚持绿色、智能方向,扎扎实实、奋发进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追求卓越 勇创一流”——墙上的标语仿佛大家的回应。这一幕,也被相机定格。

将镜头推近,总书记的关切无微不至——

这是对生产的关心。

万亩甘蔗林中,习近平总书记同身着民族服装的蔗农走在一起,大家的笑容像甘蔗一样甜。总书记“为保障国家糖业安全、促进蔗农增收致富发挥更大作用”的叮咛深入人心。

古老荔枝树下,总书记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指出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这是对企业的关注。

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人们纷纷从商铺中走出来,掌声、问候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面对商户、小企业主们,总书记点赞道:“义乌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走到这一步很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这是对人民的关怀。

2023年,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相关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书架上这张照片,便是总书记在北京门头沟妙峰山镇水峪嘴村考察时留下的。

一度被洪水淹没的水峪嘴村已经修葺一新,村民家中窗明几净、暖气充足。

少年儿童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书架上多次出现总书记同孩子们在一起的场景。

2023年精选的,是一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的照片。

看到孩子们正在学生农场劳动,总书记关心地说:“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不竭的力量

国徽高悬,熠熠生辉。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瞬间。

2023年3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郑重宣誓。

铮铮誓言,响彻人民大会堂,回荡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回荡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

重温激动人心的一刻,我们信心十足、精神百倍。

信心,来自坚强的领导核心——

书架上,摆放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时的一张照片。

走进正在治理的沙地,总书记感慨:“ 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言辞恳切。一个对于时间的理解“以百年、千年为计”的大党,正在用行动书写“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信心,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张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照片,记录下习近平总书记端详文物的一幕。

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到汉中市博物馆;从中国考古博物馆,到浙东运河博物馆……过去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引人关注。正如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所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信心,来自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共识——

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前,习近平主席同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国际贵宾集体合影。

这届高峰论坛,有151个国家、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会,注册人数超过1万人。如此多的各国各界朋友共襄盛举,清晰表明了国际社会人心所向。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阻挡,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不可阻挡。”

这是中国主张,也是世界共识。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加上这一次,11年来,“人民”一词在新年贺词中已经出现80多次。

品味书架照片,感悟新年贺词,我们满怀期待,我们更加坚信——

“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

策划:霍小光、赖向东

监制:张晓松、鞠鹏

主笔:徐壮

摄影记者:鞠鹏、李刚、李学仁、黄敬文、谢环驰、王晔、岳月伟

统筹:杨维汉、王绚、白洁

图片编辑:毕晓洋、虞东升、李琰、徐亮

视觉|编辑:杨文荣、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摄影部联合出品

(责编:赵光霞、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