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1:08:07 来源: sp20241110
2023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超2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
信贷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近日,央行发布《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下称《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
贷款投向是观测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之一,是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明确信号。钱都流向了哪里?信贷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2024年有着敏锐嗅觉的资金又将流向哪些有“钱”景的行业?
中长期贷款流入制造业
和基础建设趋势明显
从总量上看,《报告》显示,20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信贷规模的提升表明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正在恢复之中,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增强,为经济持续整体好转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信贷的“公”“私”流向来看,《报告》显示,2023年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57.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80.1万亿元,同比增长5.7%。总体而言,对公贷款占贷款余额约66%。
就新增部分而言,全年增加的企事业单位贷款17.72万亿元,在全年新增贷款中占比近78%。
董希淼指出,从增长的构成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是信贷增长的主要贡献项,2023年全年住户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贷款呈现“二八”现象。这意味着在政策推动之下,企事业单位融资需求恢复较快。
而在企事业单位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增长明显,增加了13.51万亿元,占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的76%。
业内人士指出,一般而言,企业短期贷款主要用于资金周转,中长期贷款多用于资本开支,我国的企业中长期贷款曾长期是贷款投放的弱项。
《报告》显示,2023年,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全年增加4.12万亿元,同比少增1.5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全年增加13.51万亿元,同比多增2.4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大幅增加,表明企事业单位融资的稳定性正不断提升。
分行业来看,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高增速,中长期贷款流入制造业和基础建设趋势明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监管部门明确提出“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具体来看,2023年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8.62万亿元,同比增长28%;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27.9%。
就各省市的信贷新增情况而言,江苏拔得头筹。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全省各项贷款新增2.93万亿元,同比多增2834亿元。
广东紧随其后。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27.2万亿元,同比增长9.6%,比年初增加2.4万亿元。
贷款结构持续优化
资金涌入科创领域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就《报告》披露的信息,我国的贷款结构正在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高。
分领域来看,普惠金融贷款、绿色贷款、涉农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23.5%、36.5%、14.9%,“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是18.6%和21.9%,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绿色贷款高速增长是一大亮点,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持续攀升。2023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一项数据是,信贷活水正源源不断涌入科创领域,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
在科创金融的政策支持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中也专门提到,“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并指出要丰富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模式,包括抵质押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
部分地区已公布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以广东为例,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辖内2023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22.4%;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227亿元、同比增长23.1%。
而截至2023年11月末,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了32.9%、26.1%,也分别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24.5个和17.7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下滑
信贷锚定“五篇大文章”
在所有贷款流向中,涉房贷款(包括房地产行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历来备受关注。在过去的一年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放缓,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出现负增长。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52.63万亿元,同比下降1%,增速比上年末低2.5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7万亿元,同比下降1.6%,增速比上年末低2.8个百分点。
中国的个人房贷余额曾经历过长时间的高速增长,然而这一增长趋势近年来开始出现显著下滑,2022年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跌落至1.2%。202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则同比下降了1.6%。
在已披露数据的省份中,不少省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均出现下降。2023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辖区内居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就同比下降了2.5%。
政策层面正在持续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此前已出台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首套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一系列政策。随着经济持续修复、购楼成本与门槛降低,有望推动房地产市场整体摆脱低迷、逐步恢复平衡。
居民部门贷款方面,虽然个人住房贷款规模缩水,但《报告》显示,住户消费贷款、住户经营性贷款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2023年末,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全年增加1.75万亿元。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2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年增加3.23万亿元。
在积极推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方面,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在回复关于“发展消费金融扩大内需”的提案时表示,2023年以来,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董希淼指出,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已具有一定基础,建议继续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政策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加快发展消费金融。
展望2024年,信贷预计将如何投放?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2024年,金融机构将继续保障信贷合理投放,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可持续较快增长,促进物价低位回升,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
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近期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关于2024年信贷形势情况,预计今年一季度仍然会保持较快的信贷增长。
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中长期贷款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家开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中长期贷款力度。积极支持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助力扩大内需和有效益的投资。
南方日报记者 周美霖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