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7:27:14 来源: sp20241110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做好民生工作意义重大
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重庆沙坪坝区的三河村,毗邻大学城和缙云山,被称为“嵌在城市中的乡村”。依托全长9.8公里的农村公路盐堰路,三河村吸引了40余个项目入驻,从曾经的“空壳村”发展成如今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落”,2023年实现乡村游35万人次、营收1.2亿元。三河村的发展惠及普通村民,彰显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蓬勃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六个坚持”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要看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不小差距,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做好民生工作意义重大。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大对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也需要激发内生动力、提高造血能力。一方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序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庆早在2022年就出台23条硬措施,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要求驻村干部确保每月2/3以上时间吃、住、干“三在村”,目的就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另一方面,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助力农民在家门口增收就业。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周家窑村,得益于当地银行提供“农贷通”,德喜隆养殖场的牦牛养殖规模从2020年的70头扩大到今年的300多头,还形成产销一体的牛羊肉产业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体制机制,既守住底线又谋求增量,既有外部支持又有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区域经济布局来看,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就能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助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在陕西石泉县,当地充分发挥鎏金铜蚕出土地、先秦文化重要发祥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一条“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发展新路子。在四川普格县,“高原艾草”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县艾草种植规模达1.5万亩,参与农户650余户、户均增收约1.2万元。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
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既包括物质获得感,也包括精神获得感。内蒙古把网格化调解模式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起“网格+调解”工作机制,将矛盾止于微澜、化于基层,让“枫桥经验”在祖国北疆迸发旺盛的生命力。新疆阿克苏市探索推行“文明实践积分超市”模式,在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方面获得积分就能兑换奖励,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可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用好“以小带大、小中见大”的方法论,就能更好运用“枫桥经验”,保持基层稳定、群众平安。
抓落实、求实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能让西部地区广大群众更好分享国家改革发展红利,从而有效增强西部发展动力活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迈上新台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7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