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0:57:54 来源: sp20241110
中新网 上海10月21日电(记者 郑莹莹 孙自法)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前夕,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在沪受访,谈科研心得,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找到方向、积极探路。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左一)与青年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受访者 供图)——破“卷”:找到自己的方向
“很多年轻人觉得特别‘卷’,压力特别大,人很焦虑,(工作)好像没什么快乐。我给我们青年研究生的建议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胡金波开门见山地说。
胡金波出生于1973年,这位不喜欢照本宣科的“70后”科学家坦言,社会发展很快,竞争压力也确实大。
但在他看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其他工作,都不能急功近利、期望以最小的付出拿到最大的回报,“这种方式会造成大家现在所说的很‘卷’、压力很大。”
他的建议是,不管选哪行,哪怕是“命运随机安排的”,做一行,就要踏实做好这一行。
在他看来,任何专业都能发光出彩,只要做到最好,“要想办法把感觉到‘卷’和累的工作逐渐转化为爱好,从中找到乐趣。做到极致,你会觉得不累,会觉得做事情是比较幸福的。”
——守拙:保持渴望、拥有好奇心
胡金波特别喜欢史蒂夫·乔布斯的那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我特别喜欢‘Stay foolish’,守拙,笨拙的拙。”他说。
在他看来,有的人做事情主张“差不多就行了”,但就有那么些人,精益求精,做到极致。
他自己也曾守拙,比如,学英语时,他把一本有2万多个单词的英语字典来回背了好几遍,没有理由,就是背。又比如,从事氟化学的他,曾有段时间把某专业期刊的每一篇文章都下载下来、研读一遍。
“我们搞科研的,对很多新鲜的东西要有好奇心,你有好奇心,才有快乐。”胡金波说。
在他看来,最怕一个人什么好奇心都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就想“躺平”,而这本来就隐含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当一个人没有兴趣的时候,他是没有精气神、没有激情的。”
——超越:打破“黄金年龄”焦虑
“职场人”,特别是科研“职场人”,会不会有“黄金年龄”的焦虑?
胡金波表示,一般来说,人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大概只有30年,但其实也有很多例外。
“普遍来讲,这个(最有创造力的)时间是那一段,但也不要被这种说法给框住,关键在于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点,然后非常专注地、持久性地做下去。”他说。(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