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辈实习互助盛行 同辈互助让实习丰富而真实

发布时间:2024-12-30 15:53:47 来源: sp20241230

  大学生同辈实习互助盛行 带着同龄人的“经验宝典”闯过实习关

  大二学生陈然怡正在找一份暑期实习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为日后求职做准备。没想到简历关就卡住了她,“我投了很多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说我的经历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的校园招聘中,越来越多的公司青睐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毕业生,提前找实习成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选择。通过哪些渠道投简历,怎样写出一份优秀的简历,面试官的问题该怎么回答……找实习的过程中,经验不足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很多学校会举办一系列的实习讲座、分享会,但一些个性化问题仍有待解答。

  于是,一些大学生互相帮助解答问题、提供经验的“互助小组”开始兴起:张守月2020年在豆瓣上创建的一个实习交流小组,截至目前已有3万名成员;小红书上的大多数实习求助帖,基本上有几十条评论回复……

  不少人带着同龄人的“经验宝典”闯过实习关。

  在学长学姐的朋友圈里发现好岗位

  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徐诗榆早早就着手找暑期实习了。今年3月起,她每天都密切关注相关公众号推送的招聘信息,空闲时也不停地刷新招聘软件,只要是感兴趣的岗位,她都会投递一份简历,但收到的回应寥寥无几。

  “不知道是简历写得不够好,还是我确实能力不够。”看到身边有的同学已经顺利找到实习,徐诗榆有些焦虑和自我怀疑。

  来自北京的大学生贺淼也有过类似的困惑。一年前刚开始找实习时,她曾在各大招聘平台浏览信息、到社交媒体上寻找实习资源,但最终是在学姐车蒨的朋友圈里找到了最合适的实习岗位。

  “车蒨学姐分享的岗位非常有意思,虽然当时和她并不是很熟悉,但还是壮着胆子去问了。”贺淼坦言,自己其实并不太愿意主动向学长学姐问相关问题,毕竟找什么实习、去什么单位对有些学生来说是“隐私”,自己也不愿意暴露个人求职意向。但她最后还是鼓起了勇气。

  徐诗榆也是这样找到了心仪的实习。在她的印象里,自己熟识的学姐去年在某媒体单位实习过,“我本来只是想问她这个单位今年还招不招实习生,没想到学姐特别热心,直接把我推荐过去了。”在学姐的介绍下,徐诗榆投递了简历,经过面试成功得到了这份实习工作。

  徐诗榆说,学姐帮了她一个大忙,她最初还是有些心理负担的,觉得欠了人家人情,但学姐告诉她,学长学姐一般都很愿意帮助自己的后辈。

  经过一年多的实习,即将大四的贺淼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寻求帮助的学妹变成了伸出援手的学姐,“出于责任感,我只会把实习资源分享给熟悉的同学朋友。”贺淼认为,如果给实习单位推荐了不靠谱的人,那对自己、被推荐的同学和实习单位三方都不是好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推荐对这个岗位感兴趣的人。”贺淼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如果我对这个岗位完全不感兴趣,工作起来会很痛苦。所以我会优先选择对岗位有兴趣的、更能胜任的人来推荐。”

  “但这种找实习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尽管自己从中收获过成功,车蒨和贺淼还是审慎地评价了“学长姐帮忙”这种找实习的方式,“当你特别依赖向学长学姐寻求实习信息的时候,你会忽略其他平台上的重要信息。”贺淼说,很多学弟学妹看到自己的实习经验后就“认准了”自己所在的部门,一门心思只关注这个部门的招聘动向,但其实单位官网上还有不少相关部门的实习岗位虚位以待。

  有人提供经验建议,也有人提示风险

  陈然怡是广州大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但她的职业规划并不局限于教育行业,实习阶段,她希望能够在其他领域也做一些尝试。“但是学校和学长学姐提供的资源基本围绕教育行业展开”。

  “我平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很多篇实习求助帖,帖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发出来,评论区的网友们就会集思广益,给出不少实用建议。”于是,陈然怡也发布了一篇求助帖,陈述了自己的困惑和职业规划,向陌生的网友求助。

  帖子发出后果然收到了很多评论。有网友说,陈然怡此前投递的岗位专业性太强,作为没有经验的学生,她应该从门槛较低的岗位开始尝试。还有网友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建议她第一段实习可以先从小公司投起,积累几段实习经历后再向“大厂”发起冲击。

  2020年,第一次找实习的张守月没能在网上找到太多实用信息,对社交媒体很熟悉的她开设了“求职实习交流小组”。“我当时就想,应该有个专门的小组,或者说专门的地方可以供大家去分享实习信息。”

  网络同辈实习互助为众多求职经验尚少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互助平台,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张守月找实习时发现,就算有熟人介绍,专业、城市之间的实习信息流通道路依然封闭。“我所在的城市没有特别多的新兴行业,很难找到和专业相关的实习,所以我选择到另一个城市实习,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网络上的信息了。”

  然而,在互联网上与陌生人交流也存在一定风险。张守月说,尽管自己已经设置了很多违禁词,但仍然无法杜绝很多人在小组内打广告。“小组的初衷是无偿分享,但组里有很多付费实习、付费修改简历的广告,这些还是需要大家自己去辨别,一定不要为了这种事情掏钱。”张守月说,“这些机构通过帮助人的平台来行骗,很难处理。”

  贺淼则认为,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信息发到公共平台上,即使作了匿名处理,也很容易被人“解码”。“把自己的信息暴露出来,有点儿在网上‘裸奔’了,可能会给自己找一些麻烦。”贺淼说,“而且把自己的条件摆出来,让别人来评价你,有的时候会让人更加焦虑。”

  同辈互助让实习丰富而真实

  不管是寻找学长学姐的帮助,还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帖求助,很多年轻人在实习求职过程中相互扶持。那些曾经在找实习这条路上“淋过雨”的人,看见又一批踏上求职之路的茫然新人,总是特别能感同身受。

  徐诗榆说,相较于向老师或家长请教,学长学姐的指导少了些居高临下的俯视感,让她放得更开。“学姐特别懂我的那些‘小小的’担忧,大到单位风格、小到日常习惯,她都会毫无保留跟我讲,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学校所顾及不到的领域,同辈间的实习互助也让大家发现了更多的可能。今年夏天,车蒨即将从学校毕业,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她介绍的实习资源给同辈和后辈的学生开辟了新的“赛道”。“因为学校是专门类院校,资源都在同一领域内,和其他行业之间有一层‘壁垒’。”车蒨说,“我把其他领域的实习介绍给我的学弟学妹,他们再介绍给他们的学弟学妹,希望能通过我们和其他行业建立起一些联系,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吧。”

  马上要读研究生的于海龙通过同辈实习互助找到了未来的理想职业,他认为,同辈实习互助让大学生群体的资源互通更加真实且丰富了。“如果完全不参与实习互助,只凭自己一个人的资源来寻找实习,机会就会少很多。”于海龙说。

  张守月在建立小组之后越发觉得,同辈之间的实习互助是更真实也更现实的。她发现,老师和家长已经远离就业实习一线很多年,有些建议需要“选择性”听取。“同龄人之间的互助分享的都是一手消息,不管是行业的消息、公司的需求,还是这个岗位中真正的工作的感受,这些内容往往是校园讲座中缺失的一部分。”

  商科在读的王齐齐上学期加入了一个“银行人”交流小组。今年暑假,她在小组里看到了很多人的经验分享。王齐齐说:“除了帮我找到投简历的渠道,他们还谈了很多个人经验,告诉我银行的实习工作和正式工作会有很大的差别,让我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把实习想得太轻松。”

  “很多人都会好奇实习单位的工作状况,需要借助他人的经验分享,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到这些公司实习。”车蒨认为,同辈互助实际上也为新人提供了一种经验上的“预警”,无论对实习单位的评价积极与否,都是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每个人的工作体验是不一样的,也不能全然根据别人的经验来决定自己的方向。归根结底,你看了再多的分享,最后还是要自己去体验这份实习。”车蒨说。

  虽然陈然怡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但是她仔细阅读了帖子下面的每一条评论,觉得自己的实习目标更加清晰了。她开始调整自己投递的策略,也学着去完善自己的简历,重新踏上了找实习的征程。

  (应受访者要求,车蒨、张守月、徐诗榆、贺淼、于海龙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 记者 许革 实习生 李倩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