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就能买时长 谁在打志愿服务的“歪主意”?

发布时间:2024-11-18 21:08:51 来源: sp20241118

  明天(12月5日),是第三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然而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却被当成了商品“买卖”,并被明码标价,有的还打出了“298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广告,还有的晒出成功操作累计时长的截图,来标榜自己真实可信。那么到底是谁在打志愿服务时长的“歪主意”?又是如何钻空子牟利的?该如何治理这种买卖志愿服务时长的乱象?

  四川:志愿平台通报多起违规案例

  不久前,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通报了多起志愿服务违规案例。记者对这些违规案例进行了梳理,发现其中关于志愿服务时长弄虚作假的占大多数。

  案例1:以志愿服务名义 进行营利性活动

  某高校学生魏某某组织本校5名学生,滥用和盗取“志愿四川”账号,依托网络平台贩卖志愿服务时长,进行非法牟利。

  案例2:将工作时长 记录为志愿服务时长

  某高校“团学干部志愿服务队”等组织账号将学生干部例会、培训、值班、筹备活动等常规工作时长通过“志愿四川”平台记录。

  案例3:发布虚假活动 恶意刷志愿服务时长

  某县级团委下属组织为应对工作考核,由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发布虚拟活动,每个活动招募人员50—500人,恶意刷取志愿服务时长,积累平台数据。

  通报明确指出,贩卖志愿服务时长系违法行为。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对于买卖志愿服务时长行为“零容忍”。一经查实,均会进行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将移交相关部门依法处置。

  志愿服务遵循自愿无偿原则 严打买卖行为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中生要在课外进行志愿服务,三年不少于40小时。北京2015年也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志愿服务应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却被明码标价地进行“买卖”。对此,记者拨打了一些志愿服务发布平台的投诉电话,对方表示,花钱买时长,属于严重违规,将严厉打击。

  “志愿北京”平台投诉举报电话 12355转2:这是违规操作,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是由团队来记录的,欢迎大家发现这种问题及时举报,团队会做处理,会要求整顿。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监事长 张凌霄:当公益变成了谋求个人私利的一种交易,甚至把它当成了一种生意,这种行为一定是对整个志愿服务环境的一种破坏。学生被发现志愿服务造假,是要受到相应处分的,同时也有可能记录到他的档案中。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 陈音江:一定要加大对平台内信息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力度,有关部门也要对类似的这种行为,加大严厉查处和打击的力度,不仅仅要对这一种相关信息发布人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且要追究平台的责任。

  北京:9种活动不能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发布

  除了严厉打击买卖志愿服务时长的行为,对于打志愿服务“擦边球”“蹭时长”等行为又该如何治理呢?

  去年,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制订了《志愿服务项目发布规范》,明确要求不属于志愿服务的活动,不得进行志愿服务信息记录、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根据这一规范,公益目的不纯或不明确的活动、以志愿服务名义开展的商业性活动、具有公益性质但不具有服务性质的活动等9种类型的活动不得作为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北京”平台发布。例如,夏令营、社会实践、线上答题、研学、捐款捐物等活动,均不能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发布。

  而对于发布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何进行过程审核,记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志愿北京”平台会定期审核,志愿服务团体也在加强管理,防止出现“漏洞”。北京何亚君助盲跑志愿服务项目已经在“志愿北京”发布多年,负责统计志愿服务时长的志愿者表示,目前志愿活动参加的方式由一度“流行”的扫描二维码登记计时,改为志愿服务开始和结束两次手动签到,防止出现“蹭时长”的行为。

  志愿者 刘光凯:有些人想走捷径,比如说以前,有的家长给孩子报名,可是孩子不来,家长来了,所以从那以后,我们发现这样按报名记录时长就不合适了,我们要求孩子们必须到场,必须签字,才能有一个真实有效的过程。

  志愿服务 无“捷径”可走

  志愿服务遵循的是自愿、平等、诚信的原则,真实参与其中,志愿者也能在点滴服务中增强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买卖志愿服务时长,这种本身就是破坏诚信的行为,正与志愿服务精神背道而驰。也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切莫为了时长,输了诚信。志愿服务,无“捷径”可走。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