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天下 “点亮”未来——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扫描

发布时间:2024-11-16 18:12:03 来源: sp20241116

“海”有远洋勘探巨轮深海探秘,“陆”有仿生机器人能歌善舞,“空”有无人驾驶飞行器翱翔天际……置身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仿佛未来就在身边。

联动津渝两市资源,以“智行天下 能动未来”为主题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20日在天津拉开帷幕,集中呈现全球智能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当前,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壮大,新质生产力呼之欲出。记者在现场探访发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对未来的期许已经照进现实。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6月20日,与会者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参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6月20日,与会者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参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人工智能如何为城市赋能?博览会现场,参展商天津城投集团给出了答案。

天津城投集团副总经理刘军说,集团正在推进城市智慧光网等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该项目以既有中心城区和高速公路沿线通信管道资源为基础,全面盘活存量资产,敷设光缆并搭建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提升智慧城市设施能级。同时,打造“智慧高速”“智慧停车”等一批数字化应用和智慧化改造典型场景,为智慧城市建设夯实“数字底座”。

在相隔不远的国家电网展区,天津电力供应链智慧园区沙盘上,数台自动导引车在“园区”中忙碌而有序地穿梭,形象展示如何全流程自动完成物资检测程序。随着智能科技介入后,园区物资的检测配送效率提升了4倍。

本届博览会共设立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10大主题展览区,展览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和机构超过550家,涵盖了智能产业前沿热点领域。

这是在博览会现场拍摄的一款智能网联汽车平台架构(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这是在博览会现场拍摄的一款智能网联汽车平台架构(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人工智能技术有望替代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为行业分工体系、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变革力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指出。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龙腾介绍,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早在2017年就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支持天津、重庆等地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同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有序推进人工智能立法。

政策护航,人工智能发展风起云涌。博览会期间,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全球排名第二。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认为,近年来,我国智能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前沿引导,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智能创新的发展模式。

6月20日,与会者走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参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6月20日,与会者走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参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新赛道酝酿新机遇

新赛道里有乾坤。本届博览会上,不少参展企业立足人工智能加速新赛道探索,为推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步入以大模型开发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本届博览会上,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义等40余个知名大模型集体亮相,全面展示图文生成、多模态处理、参数规模扩展以及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专家预测,到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我国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

低空经济整合多项前沿智能科技,前景备受期待。在博览会现场,多款形态不一的飞行器令人眼花缭乱。

6月20日,参观者在博览会上参观一架飞行器产品。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6月20日,参观者在博览会上参观一架飞行器产品。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这是我们的‘圣·宝莲灯’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从一株盛开的“莲花”中央,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关总监陈芳芳拿出了一只机身仅有水杯大小的无人机,“它可以在全自动机场里进行电池和吊舱的自动更换。在执行巡检任务时,续航时间不小于47分钟,可实现7公里最大作业半径的巡视覆盖。”该款无人机巡检系统已在电力、消防、林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6月20日,与会者参观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区展出的“圣·宝莲灯”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6月20日,与会者参观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区展出的“圣·宝莲灯”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的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59.5亿元,增长率高达33.8%。预计到2026年,这个规模能突破万亿元,达到10644.6亿元。

6月20日,参观者在博览会低空经济展团参观。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6月20日,参观者在博览会低空经济展团参观。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新赛道孕育新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赋能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装备等产品加速迭代,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换挡提速“点亮”新未来

憨态可掬的大白机器人片刻便冲调出一杯香气浓郁的咖啡;自然语言大模型“小北健康”和“小雅医生”日常问诊有模有样……博览会上展示的创新应用场景令人向往。

6月20日,与会者在博览会上参观一款仿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6月20日,与会者在博览会上参观一款仿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与会嘉宾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认为,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培育,我国智能产业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6月20日,与会者品尝机器人冲调出的咖啡。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6月20日,与会者品尝机器人冲调出的咖啡。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变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迎来换挡提速新阶段。

与会嘉宾认为,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行业主要以应用层企业为主,技术层和基础层企业数量占比不高,要布局战略性、前瞻性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源头和底层技术的创新。

6月20日,与会者在博览会现场与机器人对话交流。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6月20日,与会者在博览会现场与机器人对话交流。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博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从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层次分布看,应用层企业数量最多,达到2650家,占比为61.47%;其次是技术层企业,数量为1233家,占比为28.60%;基础层企业428家,占比为9.93%。

这是6月20日在博览会上拍摄的中科曙光展区的一台人工智能服务器。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这是6月20日在博览会上拍摄的中科曙光展区的一台人工智能服务器。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结合技术积累、深厚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易形成引领性竞争力。”刘刚表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十分激烈,我国需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发挥“超级平台”等的带动引领作用。

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令人兴奋,背后的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如今的大模型能够完成图像语音视频融合生成,这种‘真实的虚假’带来的数字空间虚假信息蔓延,是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亟需面对的挑战。”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说。

“智能化是一个战略性的博弈,需要久久为功,慢不起,也急不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毅也认为,应用是牵引技术发展的根本,除了算力、算法外,还要将应用和技术发展结合起来,更好推动产业发展,赋能技术的进步。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完善,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来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加大与保障优质数据的开放力度,有序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利用,实现提升民生福祉的公共数据开放、共建、共享。

文字记者:毛振华、宋晨、梁姊、宋瑞、白佳丽

视频记者:李帅

海报设计:盛瑞丽

编辑:王黎、郝亚琳、刘莲芬、逯阳、魏海 、王晶晶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