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20:39:54 来源: sp20241122
在山西省左权县举办的《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演出现场。 张文军摄
核心阅读
守住了乡音、乡韵,就守住了左权民歌的精髓。如今,左权县活跃着40支文艺小分队,他们既在唱民歌,也是唱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左权民歌成为照进他们生命的光。
“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过岭我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山西省太原市,一场民歌晚会正在进行。
85岁的歌者刘改鱼,嗓音高亢醇厚,是左权开花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首左权经典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她的保留曲目。“这歌我从15岁开始唱,唱了近70年,越唱越有味道。”刘改鱼说。
左权县是“歌窝子”。明万历年间所修《辽州志》记述,“辽居太行山巅,万山深谷之中……商贾不通,舟车不至……然虽穷乡僻壤,而比户弦歌……”传统的左权民歌由大腔、小调、杂曲三部分组成,左权开花调是小调中的一种,地方色彩浓郁,颇受欢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歌”发新声。如今的左权民歌,在三晋大地,越唱越有滋味。
“守住了乡音、乡韵,就守住了左权民歌的精髓”
约好早上9点采访,刘改鱼早早便等在楼下。蓬松的卷发别在耳后,眉眼带笑,说话中气十足。
“古调新声俱可听,民歌质朴更真情……”一进门,南北两边墙上的四幅字画格外惹眼。窗台上,摆满证书和奖杯。相册里,一张张演出照片见证她从青丝缕缕到满头白发。
“左权开花调成就了我的艺术生命。”谈到民歌,刘改鱼总有说不完的话,聊到动情处,便忍不住唱上几句。
“开花调以‘开花’二字起兴,抒发情感。在左权,你想到啥、看见啥,都能‘开花’。”刘改鱼清清嗓:“玻璃开花里外明……油灯灯开花一点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穷……”左权开花调有自己特有的衬词:啊格呀呀呆。“它妙就妙在这个‘呆’字。”刘改鱼解释道,“左权人开口闭口离不开‘呆’,是一个常用的词。”
刘改鱼赶上了开花调兴盛的时期。当年,大批文艺工作者随八路军总部机关来到左权县,和当地民间艺人用老曲调填新词,创作了一大批以团结抗日为主题的新民歌。刘改鱼整天跟在大人后面,学得有模有样。她回忆:“热爱民歌的种子就是那时候种下的。”
刘改鱼15岁那年的元宵节,左权县城里闹社火,她唱了一首《土地还家》,被县文化馆选送到太原去比赛。后来,她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群众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这是左权民歌第一次走进北京,刘改鱼一曲走红。1958年,刘改鱼调入山西省歌舞剧院,开启了艺术人生。
唱了一辈子,刘改鱼对唱好左权民歌有了自己的体会:声美、情真、味足。她说:“守住了乡音、乡韵,就守住了左权民歌的精髓。”
退休后,刘改鱼也闲不下来。她成为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参加各种公益演出。每隔一阵,就有来自各地的民歌爱好者登门学习。不管是谁,刘改鱼都倾囊相授。
几年前,刘改鱼开始系统收集、整理左权民歌。一字一句,求精求实,刘改鱼梳理出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125首左权民歌,于2021年出版演唱集《桃红杏白杨柳青》。
如今,左权开花调有各级非遗传承人70人,12岁的王煜琪是其中最小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唱民歌,我特别喜欢。”王煜琪听着民歌长大。除了学校有音乐课、社团,县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比赛,从小耳濡目染的她表现出不俗的天赋,6岁就成为左权开花调县级非遗传承人,参加过近50场比赛和演出。“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喜欢左权民歌,把它传唱到更广的地方、更远的未来。”刘改鱼说。
“作为专业团,必须走打造原创精品剧目的路子”
户外北风正劲,后台热火朝天。
左权县开花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演员们正在化妆、默词,工作人员忙着清点道具。再过两个小时,原创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将在山西平遥一所学校的报告厅开演。
28天巡演23场。这天,行程已过半。高强度的演出加上天气寒冷,不少演员身体有些吃不消。
今天舞台的主角是公司艺术总监、左权开花调省级非遗传承人郝利宏。他看起来有些疲惫,一站上台,又立刻精神抖擞起来。观众都是附近村民,谢幕时,掌声足足持续了两分钟。
《烽火家书》围绕左权将军的13封家书展开,全剧在音乐和唱腔设计上,吸收保留了左权民歌的精髓。为了打造这部剧,他们邀请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导演和作曲团队参与创作,历时一年半,几经打磨,才搬上舞台。“作为专业团,必须走打造原创精品剧目的路子。”郝利宏介绍。
打造原创剧目,挖掘红色文化。近年来,左权县重点打造了《太行奶娘》《烽火家书》《战地黄花》“抗战三部曲”。
第一部《太行奶娘》自2012年上演以来,巡演近千场,反响热烈。左权开花调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建芳还记得《太行奶娘》第一次进高校演出的场景。“我们心里都没底。地方剧目,方言演唱,年轻人会喜欢吗?”谢幕时,观众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王建芳湿了眼眶。
左权县开花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左权县开花调艺术团,组建于2007年,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2021年,艺术团和左权县融媒体中心经营性业务整合,成立了现在的公司。“这么多年,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对民歌的热爱。”郝利宏说。团里的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与“热爱”有关的故事。
32岁的李波大学毕业后考入左权县开花调艺术团,当年一起招进来100个人,现在只剩下两个。欣慰的是,一些好的变化正在发生。改制后,公司在商业演出、用人机制等方面更加灵活,其他业务板块能带来一些收入支持。2022年,公司招了20多名新人,不少都是00后。按照郝利宏的计划,未来多创排一些反映左权县风土人情的原创短剧,让年轻人多上台,更快成长起来。
几十年如一日,左权民歌成为照进生命的光
如今,在政策举措的扶持下,左权县活跃着40支文艺小分队。其中,盲人宣传队是最特殊的一支。
见到盲人宣传队队长刘红权时,他刚从国家大剧院演出回来。“2023年值得纪念,既是盲人宣传队成立85周年,也是盲人宣传队首次进京演出20周年。”
盲人宣传队成立于抗战时期,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宣传力量。现在,这支队伍有9位盲艺人,每年演出200多场,唱遍了太行山坳。
刘红权20多岁就加入盲人宣传队,每天背着铺盖下乡演出。他年轻时嗓子好,唱一天民歌,第二天村民还让他接着唱。就这样,名声传出去了,演出的地方多了,百姓对他们更加尊重。2020年,他们的故事被改编成开花戏《向天而歌》,既在唱民歌,也是唱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左权民歌成为照进他们生命的光。
在左权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路俊华看来,要推动左权民歌产业化发展,让百姓唱着民歌奔向更好的生活。从2019年开始,左权县举办民歌赛。来自全国的优秀民歌手和民歌爱好者齐聚山乡,为左权县生态文化旅游聚人气、创品牌。
打造民间文艺采风基地是左权县的又一次尝试。2023年以来,左权县邀请十几所高校的音乐学院院长,开了两次研讨会,研发针对培训机构、高研班、研学等不同群体的民歌采风课程。“我们很看好这种模式。”路俊华的底气来自写生基地的成功。写生基地运营一年多来,与10个省份95所高等院校和134所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接待师生7万人次。
这几年,左权县越来越热闹。写生基地里建起民歌小剧场,村庄里建起艺术馆,村民们开起民宿……左权民歌正谱写新的篇章。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4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