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0:14:16 来源: sp20241122
【东盟专线】广西“三月三”狂欢中的“歌”与“乐”
中新社 南宁4月13日电 题:广西“三月三”狂欢中的“歌”与“乐”
作者 俞靖
敲击金属排琴,配合吊锣、吹管等乐器合奏,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仁迪与伙伴们在广西“三月三”假期,为广西民众带来印尼非遗甘美兰表演。“我用壮乡乐器如‘啵咧’‘天琴’来演奏印尼民歌,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融合方式。”仁迪说。
仁迪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多年,专门教授甘美兰课程,多次参与中国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活动,使他熟知壮乡民族音乐,重视“民乐融合”。他认为广西以民歌文化搭桥,拉近了印尼和中国民众间的距离。
“去年我带学生赴印度尼西亚高校表演,演奏甘美兰和中国乐器琵琶的合奏作品,得到印尼听众认可。”仁迪说。
4月的壮乡广西是“民歌的海洋”,处处有歌圩,山歌唱不停。游客“三月三”打卡壮乡,享多彩民俗。为抓住泼天的“流量”,广西当地民乐艺术家们依托节庆氛围,以民歌新唱,改良壮乡非遗乐器等方式,传承创新民乐,让壮乡民歌文化被更多人熟知。
“民歌创新上,我们在保留传统原生态唱法的同时,在伴奏中融入当下新潮的电音元素,用来编排新民歌。”广西“梢丽组合”成员潘婷说。“三月三”期间,她们打造了电音风格的创新民歌作品,作为短视频背景音乐,供网友在线上平台使用,让人们借助短视频接力传唱壮乡民歌。
潘婷表示,新潮魔性的音乐形式符合当下市场需求,更易让听众“上头”。山歌需要不断有新颖的表演形式出现,民歌新唱才能走得更远。
图为广西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演唱组合“梢丽组合”。 (受访者 供图)与潘婷相同,柳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融水苗族芦笙音乐)传承人贾征深挖民乐创新,他通过改良壮乡芦笙乐器,进一步丰富芦笙音域,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音位图,让芦笙也能吹奏当下的流行歌曲,引发年轻人兴趣。
此外,他推动开展非遗芦笙进校园等活动,将传统芦笙曲目简化改编,让更多学子易上手吹奏,爱上芦笙。今年广西“三月三”假期,贾征带领学子们登上各大民歌舞台,演绎创新芦笙曲目。
近日,贾征带领学子登台,演绎创新芦笙曲目。 (受访者 供图)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温泉认为,广西“三月三”活动与旅游推广相结合,让民歌“出圈”,新民歌演绎形式的多元化,让游客进一步了解壮族文化,令民歌传唱更远。
近年来,广西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民歌文化传承和弘扬,倾力打造广西“三月三”大型文旅IP,持续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立民歌学院等,让壮乡民歌文化延续传唱,“圈粉”海内外。(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