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3:03:50 来源: sp20241215
图为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邹璇,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科研工作。受访单位供图
9月27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关键领域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标准汇编(第二卷)》等在会上发布,旨在加强工程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随着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科技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22年,中组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培养卓越工程师。明年夏天,改革后的第一届工程硕士毕业生,将在各方的关注和期待下正式走上工作岗位。
工程硕博士培养情况如何?高校与企业如何携手培养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深化校企协同 加强实践教学
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学位类别设立已久。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张海君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博士大致相同,并未充分突出校企联合培养的专业特色。
近年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带来了良好契机。因此,现阶段的工程硕博士培养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实践层面融合较为紧密。
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介绍,与本科阶段的工程教育相比,工程硕博士培养有几个突出特点。比如在科研实践方面,工程硕博士主要围绕企业工程技术项目,深入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在导师配置方面,实施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协同指导模式;在毕业要求方面,工程硕士的研究成果可以是专项研究论文、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方案设计等,工程博士既可以提交学位论文,也可以提交实践成果。
如今,校企双方正积极探索工程硕博士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高校方面,北京科技大学构建“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双师结合,引导学生“研究做在工程中、论文写在产品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北京理工大学引导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和研究生低年级课程学习期间进入导师实验室、工程师技术中心开展实践,进入企业后全流程参与工程项目、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究。这种校企协同、本研一体的递阶式科研实践培养模式,不仅发挥了校企协同优势,培养学生实际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还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企业方面,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建设企业特色课程库,参与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提升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工程性、交叉性,提高工程硕博士培养质量;矿冶集团搭建校企交流互动桥梁,优先选择校企合作项目、在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作为工程硕博士培养项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克服多重阻力 解决关键问题
目前,改革后的第一届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已进入企业实践1年多,后续几届工程硕博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然而,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王军政认为,由于改革后培养的第一届工程硕博士目前尚未毕业,这可能使学生和家长对新的培养模式缺乏信心。同时,部分本科生对校企联合培养的认可度不高,不愿长时间离开校园进入企业实践。此外,校企双方对于工程硕博士培养各有侧重:高校希望学生更多参与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而企业更关注学生能否取得实际的科研创新成果并产生收益,以及学生毕业后是否能留企工作。
“校企导师联合培养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王军政介绍,企业导师通常由科技专家、型号总师或项目负责人担任。他们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等诸多因素,在指导学生方面投入精力有限。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实践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且部分校企导师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存在差异,导致校企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同指导效果不足等问题。
张海君认为,工程硕博士培养关键要解决三个环节的问题:招生(入口)、毕业与就业(出口)以及中间的培养过程。在招生方面,工程硕博士大部分以推免为主,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关,保障生源质量。在毕业与就业方面,学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工程硕博士的毕业标准,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也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在中间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可进一步探索项目制等培养模式,确保导师有经费支持,学生有具体目标,企业能解决需求,通过加强协同合作,共同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和创新平台。
聚焦能力提升 完善培养体系
教育部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为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2022年起已专门支持30所高校增设41个工程硕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承担任务的59所高校,共有680个工程硕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全面铺开。
在王军政看来,工程硕博士培养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未来成长为优秀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工程硕博士毕业后,要将他们输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以发挥学生在工程技术和实践方面的优势。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企业、高校和导师都满意,更重要的是,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国家的需求。”张海君说,工程硕博士培养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当前,工程硕博士培养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深入探讨和优化,需要继续加强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建立更加完善的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
王军政建议,企业也应建立长效机制,对参与工程硕博士指导的企业导师给予认可,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更具体的层面,企业还应提供良好的研究课题和生活保障,确保企业导师能投入更多精力培养学生,使学生在企期间产出更多科研成果。“企业可在工程师职称晋升、工资薪酬待遇、企业工龄计算等方面,给予留企工作的工程硕博士特殊支持,吸引更多优秀生源进入企业进行创新研究,营造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王军政说。
(记者 沈 唯)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