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9:47:57 来源: sp20241105
6月2日6时23分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
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
成功着陆在
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预选着陆区
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图为着上组合体着陆后太阳翼帆板展开模拟动画
嫦娥六号稳稳地落在月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众年轻的航天人中
有一位人们熟悉的老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24年6月2日
嫦娥六号成功落月
开始人类首次月背采样
两项壮举
都离不开叶培建院士
呕心沥血的付出
5年来,他陪着“嫦娥”长大头发已经全白了他说,“我们要次次成功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叶培建院士
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
从“资源二号”到嫦娥系列工程
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
他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
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
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
这一国家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留学生
叶培建学成之后毅然归国
只因他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
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
他从小便知国家强大有多重要
“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
我得做一点事情”
当时,有人问叶培建
选择回国经历了什么思想斗争
叶培建说,没有斗争
自己从来没考虑过留在国外
“问这个问题,是小看我了!”
叶培建亲历并参与了
多个航天重大工程的科研攻关
不少航天人笑称
“有叶院士在,才踏实”
然而叶培建却总是说
“我是个干活的
扛得住要扛,扛不住也要扛”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
年近60岁的叶培建老将出马
担任“嫦娥一号”卫星
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面对技术封锁
叶培建带领
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科研团队
从零开始
“我们就是靠航天精神。拼!”
在近4年的时间里
“嫦娥一号”研制团队夜以继日
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之后经历八次变轨进入月球轨道
正式开展绕月探测任务
2020年12月3日深夜23时许
窗外寒气袭人,窗内一片忙碌
指令名称不断变化
多目标飞控计划渐次更新……
一串串数据印在叶培建厚厚的镜片上
23时10分
空气凝固般寂静的几秒过后
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嫦娥五号获取了月球样品
成功从月面起飞了
而叶培建却站不起来了
几个小时的久坐
腰部的疼痛让他只能瘫坐在椅子上
成功的道路上
必定不会是一片坦途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后
发动机上的一个阀门故障
在短短几十秒内
就让探测器损失了20公斤燃料
月球还没到,燃料不够用怎么办?
幸运的是
航天人做了充足的预案
失误在预案范围内
得到了及时补救
在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当天
一张照片火爆全网
叶培建站在嫦娥四号探测器
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身后
紧紧握着她的手
网友看到了兴奋、庆祝
殊不知背后还有一位师者
对一位经历了重大危机的年轻人的
无声安慰
在过去几十年中
叶培建带领团队
在工作中一直坚守两个信条
一是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没有这种精神
就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二是全体人员都要“捕风捉影”
指的是不放过一点点问题的苗头
放过就可能造成致命危险
谈及未来
从无人探月到建立月球科考站
从小行星开发利用
到如何去往火星
叶培建始终认为
“要想得更远一点”
他常常说“一个人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动力的”
叶培建也给自己定了“小目标”
“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看到
中国航天员去月球我一定要做好工作让更多人能去而且能去到更远的地方”
为叶培建院士点赞!
致敬中国航天人!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央视新闻、空天逐梦、新华社、中国科学报、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