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丰收 同享喜悦(深度观察·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4-12-15 23:03:45 来源: sp20241215

  图①: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穿心店村,村民在翻晒收获的玉米。   王 罡摄(人民视觉)   图②: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洼子高家村,农民在分拣葡萄。   梁孝鹏摄(人民视觉)   图③: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村民在抓稻田鱼。   杨武魁摄(人民视觉)   图④: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村,游客在体验小火车。   徐江海摄(人民视觉)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八分村,水稻喜获丰收。   江建兴摄(人民视觉)

  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瑞昌

  “年年喜丰收,是咱农民的心愿”

  本报记者  邓剑洋

  金秋九月,丰收时节。水稻卷起千层浪,淡淡稻香扑鼻来。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稻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瑞昌手扶稻穗,仔细查看水稻成熟度。

  头戴草帽、双脚踩泥、面庞黝黑……今年55岁的王瑞昌保留着每天去田里的习惯,“不去看看,放心不下田里的‘金稻子’。”务农30多年,王瑞昌是村里种粮的“老把式”,种出的大米不仅口感好,而且香气扑鼻。看着田里已经进入成熟期的水稻,王瑞昌微笑着说:“这些稻子大部分已经被预订出去了,预计今年又能顺利地丰收到手。”

  好稻子离不开好种子。经过多年探索,今年王瑞昌选取“龙稻18”“五优稻4号”“龙稻16”等优质品种进行绿色种植,提升大米品质,这也是他家稻米还没收就被预订的关键。近年来,他积极推动合作社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今年以来,王瑞昌已对30多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栽培试验。“用上好种子,种出好粮食,年年喜丰收,是咱农民的心愿。”王瑞昌说。

  良种落地,良法增效。经过实践,王瑞昌探索出“有机肥+酒糟+豆饼+米糠”的施肥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也能让产出的稻谷籽粒更加饱满。合作社水稻全程使用绿色防控技术,通过人工除草、物理杀虫等措施防治病虫害。

  王瑞昌在2012年牵头成立了稻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自己的水稻种植经验向村民推广,带领大伙儿一起增收致富。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27户,水稻种植面积17500亩。“不少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我们对连片土地开展机械化种植,对流转土地的村民进行分红。”王瑞昌说,“要富就带着村民一起富,这样大伙儿的日子才更有盼头。”

  “种出好粮,也要卖出好价,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合作社成立以后,王瑞昌给大米注册了商标,打造了品牌,为了卖好大米,他天南海北到处推销。王瑞昌回忆,几年前的一次推销会上,他将自己生产的大米与其他品牌的大米采用相同的方法烹煮后请评委品尝,他生产的大米得到评委一致认可。通过参加推销会,加上抢抓大型展会、互联网等平台,一条又一条销售渠道被搭建起来,大米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在,合作社产出的大米大部分通过订单形式销售,每年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300余吨。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销售推广力度,提升品牌价值,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谈及下一步的计划,王瑞昌信心满满。

  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中国饭碗端得稳稳当当。

 

  科技小院实践服务团负责人胡心如

  “今年产量估摸着能上个新高”

  本报记者  常  钦

  秋高气爽,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瓦屋刘村的玉米地里,金灿灿的玉米穗随风摇曳。“你瞧,这玉米棒又大又饱,穗粒数都超500粒了,亩产量估摸能到700公斤。”站在田埂上,种粮大户刘建锋的话语中透着满满的兴奋。

  “今年的丰收,多亏了河南农业大学麦玉科技小院带来的新技术。这是小院推广的‘MY73’抗逆耐密玉米,配上宽窄行增密种植技术和轮作养地,增产妥妥的。”刘建锋指着马上要收的玉米介绍。

  麦玉科技小院是由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牵头,依托建安区建之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河南禾青农业有限公司一起创办的。2022年科技小院成立之初,许多农户对这些“学生娃儿”心里没底。“头回搞培训会,也就二三十个人来,大家对我们还不太信任。”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山聪回忆,“不过咱没灰心,想方设法下地给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示范田也种出个模样儿,让大家看看。”

  过了几个月,小院的示范田显出了效果。看到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村民们很是服气。有一天,村民刘鹏跑到小院,着急忙慌地问:“俺地里玉米叶子上咋长了那么多黄点点?”王山聪赶紧跟着跑到地里,看后判断玉米得了南方锈病,当场给出了治疗办法。没几天,刘鹏家玉米的南方锈病控制住了。这事传开后,走进小院寻求帮助的村民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麦玉科技小院已给3000多名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服务的土地面积超过5万亩。“科技小院的‘学生娃儿’成了乡亲们的好帮手。”麦玉科技小院实践服务团负责人胡心如说。提起科技小院,刘建锋忍不住夸赞:“以前咱靠天吃饭,现在有了科技小院,他们教咱怎么种、怎么防病,这丰收眼瞅着就来了!”

  科技小院不仅是乡亲们的求助好去处,也是学生们的田野课堂。“株高2.05米,穗位长78.5厘米,茎粗22.1毫米,玉米长势不错,今年产量估摸着能上个新高。”胡心如麻利地记录着数据,她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玉米密植和播期优化。“这些数据对我们来说,不只是实验成果,还是帮助农民增产的依据。”胡心如说。

  “科技小院实则不‘小’,在咱们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局里,能有大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介绍,目前学校在全省建了2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9个校级科技小院,覆盖30多个县市,100多名老师和1000多名学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扎根田间、服务农民,科技力量和人才向田野汇聚,随着更多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乡亲们丰收的底气越来越足。

  链接

  目前,全国已有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参与,牵头建设了1800多个科技小院。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投身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蜀绣非遗传承人冉建华

  “带动更多姐妹绣出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李晓晴

  “这幅作品是为丰收节准备的。”晕针、飘针、滚针……51岁的冉建华坐在工坊里,对照着设计图案,手腕轻轻摆动,一挑一带,金色的丝线在布面上留下流畅轨迹,一根金黄色的麦穗逐渐成形。

  冉建华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杨柏镇天平寺村人,也是巴中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她说:“这样一幅作品一个绣娘要绣上七八天,定价在六七百至上千元不等。去年丰收节的作品反响不错,姐妹们绣起来更有劲了。”

  今年丰收节,通江县将举办为期5天的“非遗话丰收”活动,冉建华也会带着姐妹们的作品亮相。

  蜀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学习蜀绣的经历,冉建华告诉记者:“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绣花,那个时候还不知道那是蜀绣,就是打心底里喜欢,绣得不好就拆了重绣,直到绣完才睡觉。”

  20年前,冉建华赴成都拜师学艺,系统学习蜀绣技艺。“蜀绣最大的难度在于针法,有120多种,要求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由于有一定的刺绣基础,加上刻苦钻研,冉建华的蜀绣技艺日渐精湛,2023年,她被评为“四川省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但冉建华不满足于此,“我想传承推广蜀绣技艺,带动更多姐妹绣出幸福生活。”

  “简单的绣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只靠业余制作也不能形成产业规模。”2015年,冉建华入驻通江县创新创业孵化园,成立公司,开始做专业蜀绣。公司成立后,冉建华开班免费教授蜀绣技艺,至今已培训绣娘5850余人次。“学员掌握蜀绣技艺后可在家里做绣品,公司负责回收、销售。常在公司做工的姐妹现在有80多个,都是灵活就业。”冉建华说。

  通江县毛浴镇浴江村村民李雪梅就在冉建华的工坊制作蜀绣作品。“利用在家空闲的时候绣蜀绣,每月能挣两三千元,还不耽误照顾孩子。”李雪梅说。

  在通江,“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通江县文化馆非遗部负责人徐莉介绍:“目前全县拥有非遗项目99项,已推出巴山剪纸、蜀绣、根雕等50余类100余种文创产品,建成8家文创产品示范店,成立文创企业10余家。依托非遗工坊,就近吸纳务工人员,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链接

  农业农村部已分7批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挖掘培育一批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人才,设立一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农业职业经理人方泳

  “让农业越来越有奔头”

  本报记者  郁静娴

  “欢迎各位来宾来新宇村赏花、赏月,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跟我一样扎根乡村、点亮乡村。”丰收节前夕,浙江省“千万工程”讲解员技能比武大赛现场,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方泳的讲解赢得满堂掌声。

  “我是学农业的,当上乡村‘CEO’,就是要让农业越来越有奔头。”方泳坦言。从金华农校毕业后,他先后搞养殖、种粮食、领办农企,积累了不少产业经验。2019年,方泳报考了省农广校组织的浙江农林大学农业领军人才班,学习营销管理知识。两年后,他从近400人中脱颖而出,应聘到新宇村,在乡村舞台大展身手。

  站在新宇村丰稔桥上眺望,荷叶田田、稻浪翻涌。走进“奶奶工坊”,71岁的村民戴洪香一边跟老姐妹聊天,一边剥着莲子。“一年采莲季干4个月,其余时间参与手工围巾和抱枕制作,奶奶们在家就能挣万把块钱。”工坊负责人伍林杰说。

  “好风光如何转化为美丽经济?”2021年正式入村后,方泳与村干部一次次碰撞思路,寻找强村富民的有效路径。

  “最强外脑”接入乡村,充分释放专业优势。方泳对新宇村几大产业板块进行了梳理,进一步明确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

  与7所高校合作开发挖藕研学,依托产业链条开设共富工坊、直播间,吸引年轻人办起村咖……立足高效生态农业,丰富乡村业态,唤醒沉睡资源。“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不仅做加法,更要做乘法。”方泳介绍,新宇村还联动运河街道北部的双桥村、戚家桥村和杭信村,共同开发乡村特色文旅线路,构建起一条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乡村共富带”。

  产业活力奔涌,激发乡亲们的内生发展动力。为解决游客停车难,村民们主动把自家门口腾出来给游客停车。李伯伯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国叙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说:“10月份,村里有挖藕捉鳖研学活动,我家农场也将向游客敞开大门。”

  去年,新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73万元,180多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红色基因传承地、共同富裕示范地、大学生矩阵旅游网红打卡地,正擦亮新宇村的新名片。

  丰收节前夕,方泳又带着强村公司的员工们捣鼓起了乡村短剧。“最近我们的‘新宇藕像剧’挺受欢迎,这为我们吸引流量、转化留量提供了新思路。”方泳说。

  在临平区,已有12位职业经理人活跃在村庄。“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乡村运营管理高级人才,能够综合运用各类要素并导入乡村,统筹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临平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长蒋凤至表示,今年全区把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纳入乡村经营管理“新农人”矩阵,下一步还将不断完善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监督机制,更好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链接

  2019年4月,农业经理人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2020年至2023年,全国累计培养农业经理人4.09万人。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官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强外脑”,有效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0日 1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