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4:33:42 来源: sp20241109
《天工》:铁流著;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为了全面准确记录,作者下足“笨功夫”,搜集详实资料,走访大量亲历者及其后人,又经过梳理思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中国科技史上这一创举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
1965年,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的消息公布后,引起世界关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近60年后的今天,铁流报告文学新作《天工》带领读者走进那段峥嵘岁月,讲述科技工作者为民造福、为国建功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奋起直追世界先进水平,科学研究尤其如此。在科研条件不发达的年代,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实现,存在今人难以想象的曲折艰难。全面钩沉并不容易,这也构成写作的巨大挑战。同时,这一科研项目又是集体攻关的成果,光是涉及的主要科研单位就至少有3家,还有各领域的研究者数以百计。为了全面准确记录,作者下足“笨功夫”,搜集详实资料,走访大量亲历者及其后人,又经过梳理思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中国科技史上这一创举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细细品读作品,故事中的人物描摹和细节描写令人感动并有所收获。
作者没有从相关科技史写起,而是以“一个大胆的想法”起笔。当年,各科研单位都怀揣着为祖国作贡献的愿望,提出自己的宏伟设想。有的希望创制新型能源,有的希望在农业领域根除病害,还有的希望在制造业领域发明革命性产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提出的“合成一个蛋白质”,获得一致认可,这便是人工合成胰岛素立项的由来。接着,作品细致描写大家为什么支持“合成一个蛋白质”的提议,并重点呈现科学家怎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项目进行充分可行性评估的过程。这些史实的钩沉,清楚交代了时代背景,为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勾勒作了较好铺垫。
作品塑造了一批个性突出的科学家形象。作者以人物小传的方式,细腻书写了王应睐、邹承鲁、曹天钦、钮经义等优秀科学家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既有饱满的科学热情,又有冷静的专业态度,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报效祖国的赤诚信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性格耿直的邹承鲁,常常直言不讳,被有些人认为不懂人情世故。但也是他,研制出天然胰岛素、亚硫酸钠和四硫酸钠的共同保温法,提出了合成路线,对人工合成胰岛素起到关键作用。作者抓住邹承鲁不甘人后的性格,展现科学家成就事业所需要的执着品质。在作品中,科学家千人千面,个性突出,读者通过了解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成长,收获诸多启示。
写科学家故事,是为了展现科学家精神。在一众科学家中,作者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应睐着墨颇多。他不仅是整个项目的主帅,主导着科研路径,也是协调合作单位、凝聚科研力量的关键人物。王应睐攀登科技高峰的曲折经历,展现了一位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他专注于科研工作,也时常会因为疏于照顾家人而深深自责。当曹天钦和邹承鲁加入项目时,他主动把自己的得力助手让给二人,帮助他们开展工作。更令人敬佩的是,继人工合成胰岛素成功后,中国科学家又首次成功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但这两项享誉世界的成果论文,都没有王应睐的名字。多年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是王应睐自己把名字划掉。透过这些细节,科学家精神更加生动可感。
创作一部优秀报告文学,需要倾注作者大量的文化积累和心思精力,得来非一日之功。《天工》的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作品在叙述方式上,若能建立更加清晰的时间线索,阅读体验可能会更好。期待更多创作者扎根科研一线,书写更多勇攀科技高峰的故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6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