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城市的“灵韵”何在?学者:在民众与城市的日常交互中

发布时间:2024-11-17 04:34:41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网 上海10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近年来崛起的数字媒介在城市沟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25日指出,“城市形象”塑造不再主要依赖大众媒体作品的集体观赏,而是通过智能与数字技术,在民众与城市的日常交互中展现、汇聚,这才是智能时代城市的“灵韵”。

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复旦大学,共创亚太城市研究联盟。(复旦大学供图)

  记者25日获悉,“上海论坛2023”高端圆桌暨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首届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亚太地区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旨在汇聚亚太城市传播研究的学者,打造基于亚太城市地方经验的研究与对话平台。

  据了解,当下,数字媒介技术拉近了亚太地区各个城市的距离,并深刻改变亚太区域城市的沟通关系。为此,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韩国延世大学城市社会空间信息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发起倡议成立“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

  在论坛上,孙玮教授表示,当前全球化、城市化、数字化三股浪潮交织是世界发展的巨大动能。全球迈入城市社会,异质交流、包容多元、激发活力、创造梦想的城市成为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城市传播聚焦媒介连接、沟通的革命性力量,重点探讨数字技术对于城市文明的重大影响。

  澳大利亚国家荣誉院士、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斯科特·麦夸尔(Scott McQuire)认为,当下的城市具有不同以往的流动性,互联网络与多样化的可移动设备重塑了城市生活。数字城市传播,不仅是跨城市的,也是跨国的,在新的数字语境之下生发出的新经验,必然会带来新的实践与研究范式。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燕珊(Audrey Yue)教授指出,智慧城市的高度数字化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效率、优化,但也在社交关系、健康消费、就业参与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城市空间之意义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外在于人的符号集合,城市形象存在于记忆、经验和沟通实践之中,深受媒介及其沟通机制的牵引,不同媒介所带来的不同理解框架,会形塑出完全不同的城市形象。”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指出,从竹枝词中的“望台忽报轮船到,遥见青天十里烟”的贸易之都,到李欧梵笔下光怪陆离的摩登享乐之城,再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数字智慧城市,上海的形象不断地随着媒介之不同而转换着。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陆晔教授直言:“数字城市叙事超越了过往宏观、概括式的城市生活描写,而是以可视化、滚动故事、城市项目、另类表达的方式汇聚起无数渺小的个体,从而深入地展现出城市的情感和细节。”

  黄旦教授指出,城市形象并非一个整体,而是多个复杂交织的形象。“数字技术对城市形象的创造有独特影响,未来城市形象的模样还是未知数,需要我们持续推动对城市、对传播的理解,期待下届可沟通城市论坛相聚,在不同的城市探索不同城市形象的变化。”他说。

  在此次论坛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还对十余年来基于城市传播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展示。(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