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国学丨郑筱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何以推动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4-11-15 01:46:29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社 北京11月26日电 题: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何以推动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 郑筱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经济发展进程放缓,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种种复杂的变量推动世界大变局不断向纵深发展。因此,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和平发展主旋律是解决世界公共危机的重要途径。

  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传统和文化特质。每一种文明都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不同时段的文化精神叠加和沉淀,最终贯穿形成独特的文明形态。

  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智慧结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经历过历史洗礼和实践检验,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具有高度文化认同的强内聚性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既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也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结晶。

  以包容性为例,该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从来不是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待之以礼,和之以融,和合共生”。

  包容性主要蕴含四个层次的思想内涵:第一,中华文明是深深根植于丰厚的文化沃土而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形成的文明形态。第二,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表明,中华文明不是排他性的,而是不断创新发展、和平共存、求同存异的开放包容体系。第三,善于吸收优秀营养的宽阔胸怀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第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国宗教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2023年11月25日,2023第十二届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全环拉力赛在海南三亚起航。骆云飞 摄

  中华文明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借鉴方案

  中华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可以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首先,传承与发展是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确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坚持固本培元。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其次,世界文明多样性由不同文明共同汇聚而成。不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集体记忆造就了不同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多样性也因此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大花园中独具特色,同时具有特殊重要性。

航拍安徽铜陵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陈磊 摄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行

  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创新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

  在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进程中,需要寻找人文交流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命题,既根植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源自于世界历史进程中“同舟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发展条件,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贡献的重要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不断拓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三大全球倡议切实关注人类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在全球问题上拿出可行措施体现出中华民族知行合一的思想和智慧,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蕴含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经验,呼应了各国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把发展议程放在国际合作的更重要位置,为各国聚焦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和总结,是进一步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基础。在全球风险时代,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有序发展进程中,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既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世界不同文明所共享的基本理念,更是倡导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旨归。

  总之,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交流对话有助于化解隔阂、偏见与仇视,实现民心相通、心灵契合,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支撑。

2023年10月,2023敦煌国际时尚周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开幕。图为活动现场时装秀表演。李亚龙 摄

  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行,与各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如影随形,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强文明的互鉴,才能促进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

  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践内生动力,进一步守正创新、固本培元,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共同推动形成人类文明新境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而言,从愿景、理念,再到具体的实践路径,已经是较为完善的体系。(完)

  专家简介:

  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智库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挂任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常委、副书记(2017年3月-2018年3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