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20:06:35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达州12月21日电 (记者 邹辉 贺劭清 张浪)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嵌错狩猎纹铜壶……凛冬时节,天气严寒,但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寻访“西南巴国”的游客仍为数不少。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展出的一级文物-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记者 张浪 摄《山海经》中有记“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之一,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专项保护的145处大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是探索巴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点。
“罗家坝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正临近尾声,自1999年首次发掘至今,罗家坝遗址已发掘近55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近300座,但目前的发掘面积对于遗址核心保护区而言,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展陈部部长张立佳介绍,罗家坝考古遗存的年代上可及新石器时代,下延至秦汉以后,因此博物馆的陈列以“西南有巴国”为主题,全方位展示巴文化的源流、演变、发展和传承。
罗家坝遗址。记者 张浪 摄离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一百余公里的达州市渠县城坝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同样正紧张进行中。城坝遗址是东周巴人之賨人(板楯蛮)主要聚居地,为秦汉所设宕渠县故地,作为巴文化核心大遗址之一,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遗址。
2014年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已经对城坝遗址进行了连续近十年系统性考古调查、勘探和重点区域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计7000平方米,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余件。目前已基本明确了城坝遗址的功能分区,即由城址区、津关区、冶炼区、窑址区、东周墓葬区、西汉木椁墓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砖室墓、崖墓群区等构成。遗址中出土大量的汉代竹木简牍,包括“河平二年”“竟宁元年”等纪年的书写木牍,其中一枚简牍上记有“苍颉作书,以教后嗣”等字样,被称为“四川最早识字教科书”。此外,遗址中出土的一批川东地区旧新过渡时期的重要石器,将川东地区人类活动推进到万年以前。
渠县城坝遗址,从2017年开始前后4次考古发掘,揭露出宕渠城西城门的一角。记者 张浪 摄“宕渠城是巴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一元’的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们能了解到古代巴人如何生活。”指着城坝遗址古街道上清晰可见的车辙印,城坝遗址保护和利用中心工作人员杨潇潇介绍,城坝遗址与罗家坝遗址一同,见证了巴文化的兴衰。
巴文化遗址、遗迹、文物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明。立足罗家坝遗址与城坝遗址,达州持续开展“守护巴渠文化遗产行动”,制定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文物保护工作规划等文件,并在四川率先出台实施巴文化保护地方法规《达州市巴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经过专家论证、民意调查测评等方式,目前达州已有14处巴文化遗址纳入《达州市第一批巴遗址遗迹保护名录》进行重点保护。
巴文化不仅要保护传承,也要与时俱进。为了让历史深处的巴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四川达州持续推进巴文化进校园,将巴文化融入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并组织开展“天府华教·海内外百校手拉手”等活动,与五大洲14个国家的49所海外华文学校达成结对合作意向,制作《巴人遗风》《巴国寻踪》等视频,为7个国家7.4万余名海外华裔师生宣传巴文化。
为了推动巴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达州还做强文创产业链条,以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切入点,聘请北京大学等高校文创领域专家教授,结合巴文化文物实物、古代巴国巴人图腾等巴文化元素和巴人刺绣、扎花、草编、竹编和根雕等传统工艺,设计特色文创产品。目前已完成10余套巴人服饰设计、创作现代巴山歌舞20余支。
“虽然巴文化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巴文化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如巴人有哪些族群,他们从何而来,巴蜀图语有何含义,巴人最后走向何方等,学界仍未有一致结论。”四川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围绕巴文化起源、演进和发展等基本问题,已累计发布巴文化研究课题150余项,重点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相关论文300余篇,《巴文化达州通览》《巴文化研究》《巴文化达州选萃》《巴文化纵横》等一批学术籍刊出版,巴文化理论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下,巴文化为持续走深走实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规划,达州还将联合泛巴区域加强文旅交流合作,联动川渝陕14个区县,组建“大三峡·大巴山”文旅发展联盟,联合重庆忠县打造“汉阙联盟”,推动泛巴地区巴文化一体化发展。(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