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3 09:35:57 来源: sp20241213
苏州河华政段边的一处花园。
中环高架桥下的健身空间。
苏州河俯瞰。 以上图片均为长宁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提供
核心阅读
苏州河沿着上海中心城区蜿蜒42公里,承载着不少人的城市记忆。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改造提升苏州河沿岸景观,建设“人与城相融、园与城一体”的城市公园与游憩绿地系统,让周边环境更加宜人,市民游客享受休闲健身的乐趣。
苏州河,沿着上海中心城区蜿蜒42公里,行至长宁区,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万航渡路沿河延伸,已有上百年历史,将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和中山公园分隔开来;坐上公交车,沿途是一处处百年建筑和一株株古树名木……
虽然被如此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包围,但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曾有过烦心事:临河不见河、公园被围墙阻隔、步道狭窄、休闲绿地少……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近年来,长宁区改造提升苏州河沿岸景观,实现东起江苏北路、西至外环线、全长11.2公里的步道贯通,让“人与城相融、园与城一体”的城市公园与游憩绿地系统惠及更多市民和游客。
精雕细琢,景观建筑气质相配
在万航渡路1575号,苏州河形成一个“几”字形,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紧紧相拥,形成一块三角形区域。穿过校园,向着河边走,经过一道铁艺拱门,滨河步道便映入眼帘。
以前这里可没有这么敞亮,一些年代久远的设施沿河散布,“临河不见河”曾经令周围居民、学校师生感到遗憾。
2021年,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段景观提升工程启动。
“一侧是苏州河,一侧是27栋校园历史建筑,改造施工得下足‘绣花’功夫。”长宁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郁夫说。设计团队增加滨水区域的坡度,让行人可以沿着坡道抵达河边,一览河上美景,整体景观也更“通透”。步道上铺设了总计8万块弹格石,每一块均为厚度达10厘米的大理石拼贴砖,砖上的扇形纹路优美雅致。
“这些精心设计、拼贴的纹路,是为了让景观和周围清水砖墙、飞檐翘角的历史建筑气质相配。步道临河岸线的用材均采用了灰色基调,让景观更有整体感、氛围感。”郁夫说,施工建设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困难,比如,大型工程车辆进不来,就先用吊机把材料送进来,再靠人工一点点挪位。
“通过拆除改造,原有的滨河开放空间扩大了,步道宽度拓展至4.5米,将沿河景观更好地开放给市民。”郁夫说。
推窗见绿,走出家门就是公园
在苏州河“几”字形的“两脚”处,是中山公园的2号门和3号门。
“以前,从2号门到3号门的这段路非常不好走。”3号门附近万凯小区的居民林密说,“人行道狭窄,一侧是车水马龙,另一侧紧贴着公园北侧的围墙,经常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况,一路走下来都得小心翼翼地。”
随着苏州河沿岸改造提升工程的开展,2022年,中山公园的围墙拆除了,公园北侧与万航渡路融为一体。公园专门开辟出一条步行林荫道,行人通过此路段时,可以直接从公园中穿行,不仅远离车流、更加安全,还能欣赏园内美景。
公园的2号门处设有一个无轨电车公交站台,这也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公交线路20路的起点。围墙拆除后,站台被草坪、灌木等环绕,公交车到站,仿佛开进了公园里。公园的3号门附近建成了一片绿茵茵的广场,广场上设有一座亭廊,不远处还有一棵树龄超过150年的悬铃木。傍晚时分,林密经常会到这里散步,一边观赏古树,一边欣赏苏州河美景。“现在,走出家门就是公园啦。”林密说。
串珠成链,健身步道不断延伸
夜幕降临时,家住长宁区的李君喜欢出门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夜跑。“以前我家附近没有长距离跑道,有时候只能坐地铁去找地方跑步。”李君说。
随着苏州河长宁段步道贯通工程不断推进,李君的跑步地点离家门口越来越近。从中山公园到虹桥河滨公园再到风铃绿地,现在,她可以从任何一处苏州河岸线的点位出发,一边欣赏沿河美景一边奔跑,不用频繁为避让行人、车辆而放慢脚步。
来到北翟路与中环路的交叉口时,可以看到中环高架桥南北横跨苏州河。“以前一到这里就觉得‘灰扑扑’的,只想赶快离开,现在这里设施齐备,环境也更美了,成了我的休息站。”李君说。
2020年,为了改造提升苏州河畔景观,长宁区启动中环桥下空间更新项目。设计师利用高架桥的结构,将桥下空间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采用了鲜明的主题色和动物图案:西南区域是黄色,水泥柱上有可爱的猎豹涂鸦,这里被改造成一处室外篮球场;东南区域是一匹匹斑马在绿色的草坪上“奔跑”,这里是一处五人制足球场;东北和西北区域是粉色火烈鸟主题,还设置了瑜伽室。健完身,沿着旋转楼梯登上一处观景平台,可以俯瞰苏州河两岸美景。
“曾经单调的桥下空间,成了色彩缤纷的游乐园。跑步经过这里,心情舒畅,平时也是个运动休闲的好去处。”李君说。
近年来,长宁区以步道为线,采用串珠、成线、连片的方式,将苏州河沿线打造成一条连接市井百态的“城市项链”。这条“城市项链”正在继续延伸,在长宁区西端,苏州河绿道实现了与6.25公里长的外环绿道相连。
现在,李君又爱上了骑行。“外环绿道上既可以休闲锻炼,又可以承接自行车和马拉松比赛,我的锻炼更有动力了。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家门口参加比赛。”李君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2日 1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