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6 00:32:27 来源: sp20241106
在多山的贵州,“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
林地为床,松针做被,一颗颗红托竹荪生长在毕节市纳雍县化作林场。“这个国有林场有60多年历史,过去村民以砍树为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纳雍县林业局副局长陈刚说,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每年带动周边200名至300名村民就业增收,让大家不砍树也能富。
目前,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已种植红托竹荪1000亩,中药材2000亩,林下养鸡年出栏近3万羽,建成“林菌+林药+林禽”循环发展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点。林下产业成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柱。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几年,贵州一方面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山更绿水更清;另一方面积极把林业经济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在毕节市织金县,小小的皂角正发展成一个产业。“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皂角米,能带动周边2万多人实现灵活就业。”织金县猫场镇党委书记焦凯告诉记者,皂角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除了剥皮环节,揉搓、分拣、烘干等都需要人力。他们让村民把软化后的皂角籽带回家,利用空闲时间剥米,一年下来他们能有2万元到3万元的可观收入。皂角特色林业也是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发展乡村产业,贵州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辣椒、李子、刺梨、蓝莓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茶叶、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批批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拔地而起。小小土特产正成为助农增收的“金果果”。
“10多年时间,龙凤村从一个贫穷的小山沟,变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就得益于产业发展。”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党委书记梁晓进说,2008年,龙凤村在政府引导下退耕还茶,发展500多亩茶园。“当时为发展茶产业,村里免费发放茶苗,还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服务,激发村民种茶积极性。”
产业活起来,村民富起来。目前龙凤村有茶园面积7000亩,户均7.8亩、人均2.33亩,茶叶加工厂28家。今年77岁的祁承烈,是龙凤村第一批种茶的农户。他说:“我那个老婆婆,都74岁了,一年大概摘200天茶,一天平均收入在80元到100元,年收入差不多2万元。”
产业推动市场建设,市场带动产业升级。在遵义市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一堆堆形状各异、色泽红亮的干辣椒摆放在交易区等待着销往全国各地。中国辣椒城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市场占地450余亩,仓库周转量达到56万吨。2022年,市场总交易量47万余吨,交易额约122亿元。
辣椒经纪人石永松说,“我收购的干辣椒主要卖给火锅底料等加工企业”。2018年,石永松和同伴合伙成立了贵州满天红发展有限公司,“如今我们采用基地订单种植模式,这样既保证辣椒收购质量,也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重塑乡村面貌。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经是一个贫困村。这些年在乡村旅游、现代农业、陶艺文化和造纸文化的带动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1万余元增加到2022年2.3万余元,居住环境也日益改善。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20年11月,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今,贵州正在奋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经济日报记者 王 霖 魏永刚)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