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21:58:52 来源: sp20241224
中新网 上海10月23日电 (孙国根 陈静)记者23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通过与国际多中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协作,揭示了脑室形态影响脑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他们率先发现侧脑室下角体积增大是阿尔茨海默病可遗传的影像标记,可早期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据悉,本次的研究结果有望辅助临床医生尽早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高危患者,尽早干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据悉,他们的研究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五大队列6万余名参与者的遗传和神经影像数据基础上,阐明了影响脑室形态的遗传结构。
据郁金泰介绍,脑室形态变化反映了脑发育及老化过程,异常的脑室形态与多种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认知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均可见脑室形态异常。因此,探索脑室形态的遗传结构可加深对脑疾病内在机制的理解,进而协助医生及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脑疾病,促进脑健康。
研究团队基于覆盖全生命周期的5个队列61974名参与者(年龄范围为9至98岁)遗传和神经影像数据,对侧脑室体积、侧脑室下角体积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新影像标志物。
郁金泰说:“探索脑结构的遗传基础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脑疾病的内在机制,也有助于发现脑疾病影像标志物,促进脑疾病的早期诊断、预测、进展评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痴呆类型,侧脑室下角体积则是一种无创、价格低廉、极易评估的影像标记物。”(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