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收官!20位跨界大咖齐聚腾讯新闻热问,论载未来20年浮沉

发布时间:2024-11-01 21:43:32 来源: sp20241101

  历史洪流滚滚,文明奔涌向前。

  2023年是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的一年,GPT数次更迭进化,通往AGI时代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站在十字路口,我们回望过去,讨论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作为国内一线新闻资讯平台的腾讯新闻,在其成立20周年之际,携手全球最具前瞻视野的科学家、思想家、企业家、教授和学者等,发起“20年20人20问”特别策划。

  提问是人的本能。邬贺铨、凯文·凯利、邓亚萍、刘慈欣、张雪峰、胡歌等数十名跨界大咖在腾讯新闻热问提问,引发全网数千万网友参与讨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累计高达数亿。

  从体育网红到新式教育,从超级AI到赛博竞争,从全球气候到人类文明,这些问答中既有仰望星空的未来畅想,也有脚踏实地的现实问题碰撞。这场深刻的思想交锋,仍在进行着。

  01 推开虚掩的门缝,通往AGI时代的争论

  星星萤火指引,脚下的路正通往AGI时代。

  在科幻作品《三体》中,一种由高级人工智能及三体人操控的微观粒子“智子”贯穿全篇,文中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的交战,一定程度上讲,也可看做“后科技时代”人类对自我与未知的假设。

  “智子”是虚构的,那么这次,刘慈欣向现实世界提问:在未来20年,对人类生活做出最大改变的技术可能是什么?

  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础,我们先来看看物理学角度的回答,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罗会仟认为,未来20年里,基于传统电磁功能材料的许多应用场景已经逼近极限,超导材料将是实现电磁突破的关键。

  而放眼回答区,AGI成为讨论频次最高的热词。Tiamat创始人毛钰炜直言:我几乎脱口而出AGI。

  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能力远大于AI的高级人工智能,能够执行复杂任务,完全模仿人类智能的行为,可以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自我调整,进而解决任何问题而不需要人为干预,可以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质”的飞跃。

  不少答主展望:在未来,AGI将实现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人类的第二大脑、AI伴生有望走向现实。

  而AI同样占有极高的热度,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绝不能低估生成式大模型所代表的AI技术的深远影响,生成式AI具有涌现能力,这是向通用AI发展的基础。强人工智能或超级AI有望诞生,AI的未来20年将开创智能革命的新时代。

  这也引出了一个长期备受争议的话题,未来世界,万千产业将如何被AI技术深刻塑造?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在回答中提到,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将为我们带来更智能、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而在推动这些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面对伦理、隐私和社会方面的诸多挑战。

  比如,人工智能改变了体育运动,但也带来了争议。中国女排世界冠军张常宁认为:以排球为例,AI可以帮助队伍以最快的时间做出技术统计,生成扣球线路图,便于运动员临场应变或赛前研究对手,但AI不能代替运动员在场上发挥。

  科幻作家韩松也提出疑问:未来人工智能、元宇宙会对两性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家庭概念会消失吗?

  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可能家庭存在的必要性进一步降低,提前实现哲人预言的家庭的消失。也许在未来,两性关系可能不再局限于肉体存在,情感连接和精神共鸣可能成为主导。但也有一种可能,智能机器将被广泛用于巩固家庭和婚姻关系,阻止它们的破裂。

  AGI时代的门缝已难虚掩,关于技术的竞与和,回到原点,还是人类如何自处的问题。

  02 生而为人数千年,巨变之下何为我们?

  在腾讯新闻热问上,网友们也发出了灵魂拷问,例如:未来还需要这么多人吗?

  这种想法来源于技术的冲击。回看人类文明史,已匆匆走过数千年,AGI裹挟着如今的时代发展,虚拟偶像、AI医生等的兴起让不少职业的存续画上了问号,未来是否会像农耕替代畜牧、信息代替工业,新型的AI生产力将推翻此刻的文明?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由此设问:AI时代,如果工作都交给人工智能,人去干什么?有了虚拟偶像就不需要演员、偶像了吗?如果AI可以操作手术,就不需要医生和专家了吗?

  当前舆论主流认为,AI是工具,工具不可能替代人。正如演员刘涛所言,虚拟演员无法完全模拟出人类的情感、思维和表演技巧,而这些恰恰是演员的重要特质,演员的丰富情感和灵动表现也是难以被替代的。

  每当有新技术诞生,总会有一些原始的工作被替代掉,但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人工智能时代同样如此。 人类更需要思考的并不是AI与人的竞争,因为AI发展高度依赖于应用场景的丰富、杰出人才的贡献以及财力的丰沛,而这些都需要巨量的人口基数为基础。

  但现如今,我国的生育率持续走低,2022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滑至1.09,甚至比日本的1.29还要更低……因此,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发问: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极力促生育的意义是什么?

  人口学者何亚福认为,中国出生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状,将会导致未来对幼师和教师的需求减少,而养老护工的需求会大幅增加。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如果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萎缩,将连锁导致国力和经济衰退。

  换言之,人始终是一切的基础。梁建章主张应促进生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主要作用,企业起到辅助作用,毕竟人力资源既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提供生育福利符合政策支持的大方向。

  单单鼓励生育就够了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人口增长有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有个家。正如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观察员黄文政所言,解决低生育率危机,需要辅之以户籍和土地制度的深层改革。

  国内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凸显,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无家可归”的问题首当其冲。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并不是少数,占全部人口比例超20%。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提出了近五分之一中国人胸中之问:当前大城市房价依然较高,未来要“人人有房住”,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如何解决?

  总的来看,双轨制是目前的主要论调。“房地产的发展不能只有商品房的市场轨,还要有保障房的保障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双轨并行既能发挥出市场的激励约束作用,又发挥出政府的托底作用,实现在房住不炒大势下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实现多层次的住房供给结构和供给体系。

  叩源推委,本盛末荣。只有在社会资源层面上实现对住房供需的合理梳理,做到“刚需有保障,改善有市场”,才能在其他联动问题上逐见成效。

  03 你和我,将怎样走向2043?

  人类社会的演化是渐进式的,但组成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具体的人,却需要在20年间持续拥抱变化,迎接一个可能让人感到陌生、彷徨的世界。

  当旧有的学识、经验不再适用于未来,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我们的下一代,必须要赶上时代变革的步伐。

  腾讯新闻热问提问官张雪峰发问:20年以后,我们还需要上大学吗?

  在他看来,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们仍然需要上大学,因为人类需要长期学习、坚持学习的过程。随着下一次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主导的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各行各业将发生巨变。到了大学职业教育阶段,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要因时而变;比如,传统洪堡式教育模式下的专业培养方案也许不再适用,中国大学可以学习欧美高校增加“gap year”,以丰富学生实践经验;部分专业甚至可以把学制缩短成三年等。

  “张雪峰之问”引发了无数共鸣。一方面,如今社会教育竞争加码、学历门槛逐年提升,“卷”学历的浪潮裹挟着无数学子。另一方面,数百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就业压力连年递增,“读书无用论”之言甚嚣尘上。

  清华ACCEPT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的问题也问到了不少人的痛点上:年轻人应该培养哪些技能,应对未来的复杂世界?

  诺奖得主中村修二曾极力批判东亚教育对创造力的桎梏: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正是这些多样性上的细微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认为,尽管未来大学的教授内容和大学的授课形式有了某些变化,但大学运行的根本制度并没有改变。人类知识的创新和新知识的传播,依然要靠大学。

  争论激烈,多数人并不反对大学作为“象牙塔”意义。技术进步铺就的道路,让这座高塔的光芒可以照到更多角落。不过,对未来的一切保持适度的灵活性,终身学习新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基础教育领域,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刘嘉的“20年20人20问”的提问是:“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千人千面’的一对一因材施教,传统的基于班级的学校教育还有必要存在吗?”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的回答可谓精辟:知识的学习可以压缩,可以快速地跨越,但人生的成长无法压缩。他认为,尽管AI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但它替代不了的,是传统学校这个环境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教育。

  我们不仅需要知识应对未来世界,如何学会与他人相处,如何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更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角落。

  04 弹指间白云苍狗,我想触摸到这个世界

  未来如何,无人知晓。

  腾讯新闻“20年20人20问”展示了一个全局化的视角,从科技进步到人口消长,从音乐艺术到竞技体育,从城与乡的变迁到人与家的情感,从全球气候变化到人类文明的曙光......总而言之:向未来二十年的一切可能性发问。

  流行音乐创作人方文山问,未来20年华语流行乐坛能不能走向世界?他说,一定可以,要相信我们炎黄子孙的智慧。

  蔚来汽车CEO李斌问:20年后的汽车,和现在会有什么不同?他认为这个答案可以概括为三个数字:0、0和100,第一个0,指的是0交通事故;第二个0,指的是0排放。100,指的是100%懂你。

  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问,运动员成为各个平台网红对竞技体育是好事吗?她说,运动员还是运动成绩最重要,但能让粉丝喜欢上一项运动,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

  作家阿来问,人类活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未来气候?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钱诚的论文刚好呼应了这一问题:人为气候变化使得类似2020年“水深火热”空间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至少增加了10倍。

  演员胡歌问,穿过浩瀚的宇宙和历史长河,人类文明还能续存多少年?在《繁城之下》导演王铮看来,也许,人类文明的存续会比人类这个物种存续的时间更长。有网友响应道: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

  可以看到,当人们忙碌于低头寻找生活中六便士的时候,也有一拨人看到了未来,抬头寻找月亮,思考世界的终极。

  过去几年,在全球性疫情肆虐的余波下、在地缘战争的硝烟前,人类社会原有的集体乐观主义显得尤为脆弱。冲突、隔阂、暴力......互联网上定义我们时代的词语充满了威胁。这个充满混乱和纷争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去感知、如何去触摸?

  提问是解答的开始。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正如鲍勃·迪伦所唱,一切在风中飘荡。我们需要真正走进生活,走进未来,探寻属于每个人的下一个二十年。

  结语

  20年后是我们的下一代主导的世界。在未来,Ta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之中?Ta们能够听到20年前的我们发出种种疑问吗?

  这场跨越科技、财经、医疗、教育、人文等多个领域的思想交锋,在腾讯新闻热问数十名大咖提问官的带领下,仍在一个又一个的回答中不断生长。或许,我们的这场对话,会在将来的某一处、某一刻产生回响。下一个20年,下一批20人,下一组20问,我们等你一起,聆听思想的对话,共同书写关于未来的篇章。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