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8 01:52:16 来源: sp20241108
郑翔(右)在社区食堂征询居民意见建议。 程可欣摄
“只要百姓有需要,就没有分外的事。共产党员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走,出去转转!”语速很快,雷厉风行,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是记者对郑翔的第一印象。换上一双运动鞋,带上一本民情日记——“小巷总理”郑翔的一天,是从走街串巷、进门入户开始的。
郑翔是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工作的文昌花园社区,曾是扬州最大的拆迁安置社区,有人用“三多三难”来概括社区当时的情况:困难家庭多,群众生活难;矛盾纠纷多,凝聚人心难;不良现象多,文明和谐难。
如今,社区早已变了模样。“郑书记,这几天加工手工玩具,每天赚100多块!”“日间照料中心可以测血糖了,方便多啦。”一路上,郑翔时不时被居民叫住,大家喜欢和她唠上两句,诉说可感可触的新变化。
19年前,郑翔来到刚成立的文昌花园社区工作。为了更好地熟悉情况、服务群众,她特意申请了一部尾号“110”的小灵通,还印制了4000多张“温馨联系卡”。有一年除夕夜,她一连接到8个电话,有家里停电的、有被困电梯的、有下水道不通的……居民们说:“拨打社区‘110’,解决问题就是灵。”这也成为郑翔解开工作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路过居民李树香家的车库时,郑翔告诉记者,这里是社区第一个社会组织——“家门口饭碗”服务社的“旧址”。
“早些年,社区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稳就业。我们本想培训技能、帮居民找工作,可无论怎么动员都没人来。”郑翔回忆说,“上门一问才知道,大家心里想的是,既能照顾家庭,还能赚到钱,这才好呢!”
她找到李树香,牵头实施“家门口饭碗”工程:由社区党委承接手工加工业务,以件计酬,帮助居民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最初的加工场所,就在李树香家的车库。
“很多订单,都是郑书记‘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跑烂脚皮’争取来的。”李树香说,有一年夏天,郑翔打听到一家鞋厂有加工拖鞋的活,就骑电动车去谈,路上车没电了,只好当自行车骑,汗水湿透了衣服。
“只要百姓有需要,就没有分外的事。共产党员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郑翔说。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位于社区广场东侧的老年公寓。这也是扬州第一家社区“托老所”。“搬进来有12年了,日夜有人照顾,每周都有活动,每天热热闹闹,也不觉得自己老。”今年83岁的居民刘家宝说,子女几次想接他去外地住,但他舍不得走。
临近中午,不远处的社区食堂里,飘来阵阵饭菜的香气。
清蒸狮子头、白菜粉丝、番茄蛋汤……和一般的银发助餐点不同,这里用餐的年轻人也不少。“现在年轻人工作很忙,压力又大,总点外卖也不好。”郑翔说,今年上半年,社区食堂提档升级,不仅面积扩大4倍,还对环境、菜品进行了全面升级。
“营养搭配合理,价格还公道:三菜一汤16元,年满60周岁的居民可减免6元,我们来吃也不贵。”90后居民林洁说。
社区餐厅位于三楼,旁边搭着脚手架,正在加装电梯。“把民生工程办好,关键还得大家商量着办。”郑翔说,从要不要装电梯,到如何分配安装费用,再到筛选厂商、后期维护,都是党员、干部带着网格员和志愿者,发动每家每户一起决策。
如今,每月一度的“议事会”成了社区居民群策群力的“好去处”。今天讨论的主题有3个:老小区改造中电瓶车的充电桩安装在哪里?新设的晾衣架摆在什么位置?增加的垃圾分类房怎么选址?现场来了36名居民代表,大家有商有量。
“就佩服她身上这股把事情办好的韧劲!”居民吴美玲说。“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郑翔爽朗地笑着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9日 18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