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10:01:45 来源: sp20241216
图①: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游客参与冰雪娱乐活动。 王 磊摄(人民视觉) 图②:呼伦贝尔古城,舞蹈表演引人入胜。 本报记者 李 洋摄 图③:呼和浩特市,游客在雪景中拍照。 怀特乌勒斯摄(人民视觉) 图④: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景区,孩子们拉雪圈、享雪趣。 本报记者 李 洋摄
核心阅读
冰雪资源“热”起来,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以筹办、举办“十四冬”为契机,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促进文体旅多业态融合,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值元宵佳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十四冬”(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特许商品零售店人头攒动。吉祥物“安达”“赛努”及带有“十四冬”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十分畅销。
扎兰屯市吊桥公园,六大主题的花灯绚丽多彩,焰火秀、舞龙表演精彩纷呈,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打卡拍照。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村口的滑雪场人气旺,带动村民就业,拓宽农副产品销路,老百姓的“冰雪饭”越吃越香。
“十四冬”在内蒙古自治区各赛区火热进行,比赛气氛热烈,围绕冰雪赛事展开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也火爆异常。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进一步激发,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假日生活文化味更浓
全国冬季运动会恰逢新春佳节,“中国红”与“冰雪白”扮靓呼伦贝尔市大街小巷。从机场、高铁站到酒店、公园,“十四冬”元素的装饰、标语随处可见。
“十四冬”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在乌兰察布市凉城赛区,紧张激烈的比赛结束后,秧歌队队员身着盛装,伴着欢快的锣鼓声翩翩起舞,向观众拜年。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赛区,比赛开始前,呼麦表演营造出浓浓的观赛氛围。
冬运文化还延展到赛场之外。在呼伦贝尔市美术馆,主题油画作品展大受欢迎,80幅作品涉及体育运动、民族风情等题材,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为‘十四冬’营造浓厚的氛围,美术馆春节期间也没有闭馆,春节以来已经接待了观众3万多人次。”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其布日说。
夜幕降临,呼伦贝尔市往日时光音乐厅歌声飞扬、掌声阵阵,一场演出让八方宾客感受到“十四冬”东道主的热情。《鸿雁》《莫尼山》……额尔古纳乐队精心演奏了20多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曲目,其中蕴含的冰雪、草原等元素,与精彩赛事相呼应。“很高兴用歌声为‘十四冬’助力添彩,欢迎朋友们到美丽的额尔古纳做客。”乐队主唱呼和图拉嘎表示。
在呼伦贝尔,8场《巡游古城》沉浸式文化演艺活动魅力十足。民族服装服饰展演、马头琴演出、特色舞蹈表演、呼麦、沉浸式舞台剧等节目精彩纷呈。沿街道漫步,31组冰雕作品依次排开,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冰雪旅游吸引力更大
近日,内蒙古多地气温骤降,但人们嬉冰戏雪的热情丝毫不减。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景区,皑皑白雪和“十四冬”会旗相映成趣。50岁的巴图苏和与合伙人举办了“天天冰雪那达慕”活动,雪地搏克、骑马射箭、“冰地嘎拉哈”、骆驼爬犁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排队体验。
巴图苏和从事文化旅游业已有12个年头。“接下来准备开发实景演出项目,让远方游客更好地体验蒙古族文化与地域风情。”巴图苏和说。
冰雪运动的火热,让内蒙古的旅游淡季热闹起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呼伦贝尔市发布了10条冬季旅游精品线路,开行12列呼伦贝尔号森林草原列车,“跟着赛事去旅行”“冬运场馆来打卡”等旅游产品广受欢迎。
“白天欣赏越野滑雪比赛,晚上去泡温泉,中间还抽空去雪场滑了几次雪。”在乌兰察布的五六天,来自上海的游客杨国梁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围绕“十四冬”,乌兰察布市积极打造“冬之夜”文旅品牌,培育“冰雪+美食”“冰雪+文化”等多业态产品,让“冷资源”持续释放“热效应”。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冷资源”,也离不开相关部门提供的“热服务”。呼伦贝尔市将1800多家经营主体纳入“呼伦贝尔市数字文旅平台”,提高动态安全监管能力,努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乌兰察布市增设冰雪旅游直通车和滑雪公交专线,创新项目,加强住宿、餐饮保障……
“十四冬”对旅游市场的带动,不只限于举办地。内蒙古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并推出多项门票优惠措施。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内蒙古各地接待国内游客3140.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1.22亿元。
群众健身积极性更高
作为北京冬奥会后首次举办的冬季项目全国重大体育赛事,“十四冬”创下多项“第一”,其中一项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第一次在全国冬季运动会上组织群众赛事活动。
一个月前,近400名冰雪运动爱好者在呼和浩特东河冰场参加速度滑冰、越野滑雪项目比赛,尽享冰雪运动乐趣。如今,免费开放的东河冰场成为当地群众新的冰雪运动场地。
健身去哪儿?这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也是推广普及冰雪运动的突破口。以筹办、举办“十四冬”为契机,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想对策、补短板,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阔步向前。
高标准比赛场馆提前布局赛后利用的“下半篇文章”,将公园水域、城市“边角地”打造成群众身边的冰雪场……目前,内蒙古全区共有冰雪运动场地122个,场地面积390.06万平方米,其中滑冰场79个、滑雪场43个,年接待冰雪运动爱好者近400万人次。
入冬以来,总能在海拉尔冬泳基地看到冬泳爱好者的身影。他们凿开伊敏河上厚厚的冰层,激情畅游。“冬泳是我们的特色冬季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可磨炼意志。”海拉尔冬泳协会会长员峰介绍,协会成立20年来,成员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80多人,年龄最大的79岁。
为了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冰雪运动需求,内蒙古在便民、利民、惠民方面下足功夫,把丰富多彩的冰雪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把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助推冰雪运动成为冬季全民健身新风尚。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十四冬”组委会副秘书长杜伯军介绍,2023年冬季以来,内蒙古举办“冬运惠民”系列赛事活动共300余场次,辐射带动健身爱好者近500万人次。
吸引青少年广泛参与,是实现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呼伦贝尔市从2020年起就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冰雪运动发展专项经费,全市16周岁以下青少年免费上冰上雪,313所中小学校冰雪运动普及率达100%。寒假期间,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组织全县小学开展“万名学生上冰雪”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赛事搭台辐射面更广
从空中俯瞰,“十四冬”主场馆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犹如飘然舒展的哈达,成为当地的新地标。
更换照明电缆、维修主次干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百余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铺开,居民幸福感满满;“15分钟文化惠民圈”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人争当志愿者,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筹办、举办“十四冬”为呼伦贝尔带来巨大变化,也为“冬运惠民”写下生动注脚。
红心村的村民对此深有体会。借力“十四冬”,这个只有800多人的小山村在村口建起滑雪场,适时推出多种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冰雪客”。“村里现在有近40人在雪场就业,大家从‘冬闲’变成‘冬忙’,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红心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辉说。
冰雪资源“热”起来,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2023年8月底,呼伦贝尔市提出实施工业品耐冷性测试、冰雪装备制造提档、冰雪文旅产业提质、冰雪运动广泛普及等9项工程,深入挖掘冰雪经济潜力,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6日 1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