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怎能“圈养”?

发布时间:2024-11-05 14:54:07 来源: sp20241105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是《童年》中的歌词。可现在等来了下课,却可能等不来游戏而只能被“圈养”在教室里。最近,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越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如今这一现象仍层出不穷。我们有必要追问,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课间10分钟?把宝贵的玩耍时间还给孩子们到底有多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谁动了孩子的“课间十分钟”

  “课间不自由”由来已久。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不少小学都在推行所谓“文明休息”,即课间十分钟只准喝水、上厕所,不准在楼道停留,不许到操场玩耍。如此种种传递出的信号大致是,“别出教室”“别乱溜达”……

  对此,教育部2021年9月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目前来看,“课间圈养”问题仍相当普遍。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就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而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

  “把课间还给孩子”的呼声一直不绝,为何改观不大?综观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校方似乎一肚子苦衷:这样做是怕孩子玩耍期间发生磕碰,家长会有怨言;也有老师坦言,一个班三四十人,一个学校上千人,任由学生“撒欢”,哪儿管得过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记者有在济南做小学教师的亲戚,说起当下小学老师任务之重、压力之大,苦水颇多。他表示,由于在课间教育引导学生存在显而易见的困难和麻烦,因而这种对于课间休息的特别干预,颇受一些教师欢迎。

  当然,除了怕孩子课间打闹要担责,还有部分教师习惯于拖堂、提前上课等,甚至不少学校丢不下“唯分数论”的理念,试图通过压榨孩子的课间来提高全班乃至全校的学习成绩。不然,就不会出现报道中提到的“课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的荒唐一幕;更不会出现连大声说话都不被允许、有专门老师负责巡查谁在课间奔跑的奇葩规定。

  “圈养”养不出健康下一代

  课间10分钟是学校为学生安排的休闲、娱乐时间,让学生休息、放松,恢复体力,缓解上课疲劳,锻炼身体,增强社交能力,培养兴趣爱好,不只是方便学生上厕所。换句话说,课间10分钟等于劳逸结合,说说笑笑、跑跑跳跳、打打闹闹本应是“标配”。而且,活泼好动本就是孩子的天性,“课间圈养”直接限制了学生好动的天性,有悖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一味“圈养”学生,身体得不到舒展,生活乐趣得不到放飞,培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不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

  课间把孩子们圈养在教室里,看上去是安全了,但事实上,孩子们不仅损失了课堂效率,也牺牲了身心健康,可谓得不偿失。近年来,“小胖墩”和“小眼镜”越来越多,据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在节目中痛心疾首地拷问:“请问连课间十分钟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怎么样支撑篮球、足球、排球冲出亚洲?”

  鉴于此,教育部制定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就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课间圈养”现象如何破

  虽然如今给孩子减负从制度上到社会共识都越来越明确,甚至在防范近视率、中小学体质健康考评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很难说整个社会的教育压力和教育焦虑真正得到了缓解。要知道,在学生得不到松弛的另一面,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教育神经并没有获得放松。

  与此对应的便只能是,一些看起来的本该恪守的常识和教育规律,却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让错误的观念变本加厉地风行。因此,要真正把该有的休息时间还给孩子,仅仅是谴责那些怕承担责任的学校、过度维权的家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课间圈养”现象问题根源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学校目前不是有限责任主体,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要解决这一问题,使老师们能够安心引导学生享受热闹的“课间十分钟”,仍需要厘清“校园安全”问题的“责任边界”。

  一方面,要加大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做好源头治理。只有在他们心中牢牢植入安全理念,在课间玩耍时才不至于做出危险动作与行为,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则要出台对学校责任划分与承担的明确规定,甚至要出台相关的免责政策,打消学校放开课间活动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帮助校方承担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作为家长,不能一边要求学校让学生多进行课间户外活动,一边又对学校的安全责任无限上纲上线、吹毛求疵,要正确认识到课间活动的重要性,也需明白校园安全风险不可能百分百杜绝。只要不是学校主观过失导致的安全事故,家长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与容错率,即便维权也应理性,而非动不动就“闹大了再说”。家长的过分关注,会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时缩手缩脚,而最终受损害的还是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

  要让课间10分钟重现活力,需要学校展现责任担当,同样也需要家长多些宽容和支持,如此一来,孩子们的童年才会更加丰富多彩,“课间圈养”现象才能越来越少。(山东商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