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4:53:19 来源: sp20241115
日前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是一体的,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确定不移,同时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又是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决不能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
推进“双碳”承诺,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双碳”承诺。
立足国情,坚持先立后破
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我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开启降碳进程的,降碳任务之重、时间之紧,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因此,要立足国情,坚持先立后破,深刻认识到推行“双碳”承诺是一场大仗、硬仗和苦仗,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囊括供应、价格、运输及消费各环节安全,涵盖能源全生命周期,应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多措并举,实现有序、有效、安全降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努力方面。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以安全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积极应对非可再生能源供需矛盾带来的挑战,既离不开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也需要确保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改造煤炭粗放利用为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油气节能降耗与集约化转型,协同推进新能源的调峰兜底。同时提升运输调度能力,畅通专线式能源运输系统,以智能网络解决能源运调“断线”难题,保证能源供应稳定且韧性强。
借科技创新为能源安全赋能。加快能源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更好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协同布局、优化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构建能源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平台,以专精深的科技自主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能。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协调好经济增长、民生保障、节能减排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稳中求进,筑牢绿色能源屏障。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摆脱能源进口高度依赖、推动能源独立自主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为绿色低碳产业提质增效,就必须依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合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减少浪费耗损。同时,实现电力、热力等协作互补,建构多元合作的生态产业系统。
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新型能源。新能源使用要综合判断区域资源基础,遵循安全低价原则,谨慎考虑并妥善处理输出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对于传统行业,不能简单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煤、油气同新能源联动融合、多能互补,真正实现能源革命。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形成更加主动有利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形成更加主动有利的新局面。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我们必须携手合作,才能做好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陆续发布重点领域、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并且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国是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202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不断上升。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为此,中国一直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中国期待各国强化行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光明日报)
(作者:毛军吉、刘意,分别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均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