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蜀道 文脉绵延

发布时间:2024-11-27 13:05:25 来源: sp20241127

  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盏(武威市博物馆藏)。   汪 洋摄

  西周丰卣(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四川博物院供图

  “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展览现场。   张 艳摄

  东汉陶摇钱树座(四川博物院藏)。   四川博物院供图

  清代吴庆云《设色蜀山行旅图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四川博物院供图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蜀道一周年之际,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日,“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广元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博物院、广元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剑阁县人民政府、广元市博物馆联合承办,包括四川博物院主展场和广元市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两个分展场。四川博物院主展场上,三大临展厅组成2000平方米展陈空间,来自故宫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60余家文博单位的430余件(套)蜀道主题相关文物汇聚一堂,其中一级文物多达88件(套)。

  展示古代筑路奇迹

  “千载大蜀道,半部中华史”。蜀道,是古代由人工开拓、穿越秦巴山脉的宏大道路系统,连接关中平原与巴蜀大地,创造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促进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发展。

  展览分为序厅、“蜀道千载 通达四方”“蜀道蜿蜒 巧夺天工”“悠悠蜀道 风华万象”以及尾厅“蜀道畅 中华兴”5个部分。四川博物院副院长、此次展览总策展人谢丹介绍,该展览立足于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蜀道考古成果,从自然、人文等角度出发,解读蜀道历史文化,展示蜀道的开辟与发展过程,阐释蜀道在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走进序厅,多媒体投影展示了蜀道主要线路分布图。蜀道经过千年发展,形成“北五南三”的格局。北边有祁山道、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5条主要线路,南边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3条主要线路。

  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秦巴山脉南北的先民们已经通过天然谷道开展交流。夏商时期,中原与巴蜀有多条交流通道,穿越秦巴山脉的路线为其中之一。二里头文化、商文化进入四川盆地,与古蜀文化产生互动。展板上展示了二里头文化的铜牌饰、玉刀、玉璋、玉戈等典型器物,展柜里陈列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铜牌饰、玉戈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刀、玉璋等,由此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对古蜀文化的影响。

  在周人与巴蜀先民的交往中,故道和褒斜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展览中有一件散氏盘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西周时期封国“夨”以土地赔偿散国的相关内容,其中有“封于周道”之语。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后认为,铭文中的“周道”即故道。这是迄今所知关于蜀道线路名称最早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秦蜀之间往来密切。秦人广修栈道,蜀人“五丁开道”,蜀道交通进一步改善。公元前316年,秦人经蜀道挥师南下,兼并巴蜀,继而以巴蜀为战略后方,统一全国。

  鍪是巴蜀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造型源于早期的陶釜。秦并巴蜀以后,铜鍪随着秦人横扫六合的步伐而扩散至全国,在汉代依然可见。展览中展出了四川成都博物馆、荥经县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铜鍪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鍪,它们见证了巴蜀文化逐渐融入中原文化的历程。

  秦巴山脉峰峦迭起,沟壑万千,为了使天堑变通途,古代先民们在崇山峻岭之上凿崖铺路、修栈架桥,发明了许多道路修建技术,表现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甘肃省徽县大河店镇王家河村的《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拓片,讲述了宋仁宗时期官方主持修建白水路的故事。为避开青泥道的艰险,兴州、凤州军民在官方主持下,于青泥岭西侧新辟一条沟通陇蜀的道路,名为白水路。由碑文可知,这条新路开通后,翻越青泥岭的官道更加短捷平易,由此减少了政府的路政开支。

  千百年来,蜀道上的栈道修复与道路维护工程持续不断。为保护蜀道沿线林木资源,历代政府组织过多次植树造林活动。四川省剑阁县文管所收藏的李璧石雕像,诉说着一段植树护道的佳话。明代李璧担任剑州知州期间,倡导整修剑州至保宁府(阆中)的道路,组织民众在道路两旁补植柏树,并制定了严格的护柏制度,传至后世。李璧所植的“李公柏”与秦汉至唐宋的古柏连为一片,形成规模巨大的古柏群。“翠云廊”为古柏群的核心地带,绵延300余里,现存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2万余株。这是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饱览蜀道文化精品

  蜀道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串起了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辗转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使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巴蜀地区与其他区域产生紧密联系,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蜀道沿线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存,形成了瑰丽多姿的景观。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其南端为褒斜道的入口。此次展览中,宝鸡周原博物院的三年兴壶、丰卣、丰尊、双凤鸟簋、一式兴钟、蚌雕人头像等国家一级文物组团亮相。三年兴壶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一处西周窖藏,造型大气典雅,纹饰优美精致,体现了西周中期青铜壶的典型特征。壶盖舌铸铭文12行60字,主要记载了周王举行的宴会和赏赐,对研究西周礼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蚌雕人头像出土于扶风县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遗址内,小巧精致,底部钻有小孔,专家推测其功能或是骨笄的笄帽。头像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与中原人的面貌有明显差异,具有印欧人的特点,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珍贵物证。

  摇钱树是汉代巴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与古人死后升仙等思想有关。展览中展示了四川成都、达州与甘肃武威等地出土的汉代石雕摇钱树座。“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多地都出土了摇钱树座,它们反映了蜀道连接丝路后,巴蜀文化向外传播的情况。”谢丹说。

  蜀道沿线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道路通达进一步推动了商贸发展。早在两汉时期,蜀锦就行销海内外,汉代织锦提花机模型、唐代织锦残片、宋代米黄地八答晕纹蜀锦等,都见证了蜀地丝织业的繁荣。唐三彩釉瓷盂、宋代广元窑绿釉瓜棱纹执壶、耀州窑青釉印花婴戏纹盏等,让人得以窥见蜀道沿线的窑火兴盛。陕西宝鸡法门寺塔地宫与四川旺苍唐代窖藏出土的金银器对照展出,华美精致,令人赞叹。专家推测,旺苍窖藏的主人可能是唐代关中战乱时移民入蜀的一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历代文人墨客围绕蜀道创作了数不尽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故宫博物院藏《蜀道难图卷》、天津博物馆藏《蜀栈秋深图轴》、旅顺博物馆藏《蜀峰栈道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设色蜀山行旅图轴》……展览中的古代画作精品,生动再现了峥嵘壮丽的蜀道奇景。

  《蜀道难图卷》为明代画家张宏的作品,以皴染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蜀道上的奇峰绝壑、古木清泉、悬崖栈道,设色清新淡雅,气韵生动,体现了吴门派文人画的特点。

  创造独特观展体验

  重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故事,感受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欣赏秦岭地区丰富多彩的“生态基因库”,了解古人火焚水激凿石门的技术……此次展览除了文物展示,还以场景复原、艺术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形式,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全方位展现大蜀道的魅力。

  蜀道明月峡段素有“中国天然交通博物馆”之称,在这条宽仅百米的深谷险峡内,汇聚了古今6种道路:一是先秦时在沿江峭壁上开凿的栈道,二是位于明月峡顶、朝天关上的金牛驿道,三是临江一线的纤夫道,四是与纤夫道相邻的嘉陵江水道,五是20世纪30年代开通的川陕公路,六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宝成铁路复线。展厅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明月峡场景,融声光电于一体,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我与古柏合个影”互动环节中,观众可以“云打卡”蜀道明珠翠云廊,与宋柏、隆中对柏、张飞柏、阿斗柏、帅大柏、状元柏等名树合影。

  四川博物院“让展览‘香’起来”的理念在这次展览中得到延续。谢丹说:“很多观众喜欢蜀道,但他们不一定去过蜀道,我们特别策划了‘闻香秦巴山’互动展项,让观众通过精油闻香的方式,感受蜀道沿线的植物气味,留下独特的蜀道记忆。”这一策划颇受观众好评,有人留言写道:“加入香氛凸显地域特色,这点很创新。”

  围绕此次展览,四川博物院还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如“山间月”“林间风”“人间味”三大主题系列香氛,对应展览的“天地人”主题,让观众可以把蜀道芬芳带回家。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