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54:16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社 北京3月6日电 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一个十年如何再出发?
中新社 记者 陈杭 李玉素 黄钰钦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面向下一个十年如何再出发。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新社 记者 盛佳鹏 摄下好产业“一盘棋”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2023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达2.43万亿元,是2013年前的1.43倍。在此基础上,京津冀如何画好产业“同心圆”?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主席娄杰建议,建立适应京津冀协同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消除行政分割与障碍,破除市场藩篱、打通循环堵点,积极打造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合理的区域统一市场体系,统筹规划区域内产业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产业分工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理顺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业升级方面,梁英华提到,三地要深化产业链区域协作,协同培育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北京一户外大屏播放开幕会。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如何“燃”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娄杰建议,天津应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接和吸纳北京科创资源,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让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让创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引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表示,应以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主导作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为京津冀在数据跨境传输、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数据服务市场安全有序开放等方面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供支持。
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养老等公共服务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如何推进共建共享,提高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检察院第三分院副检察长郭书宏表示,京津冀应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区域内养老产业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养老资源,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培育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加强职业规范和就业保障,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拓展智慧养老服务领域。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建议,共享京津冀三地中小学优质研学基地资源,遴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优质研学基地资源,支持三地中小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京津冀研学实践活动。三地教育、科技、文旅、财政等部门应给予保障和支持。(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