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5:58:21 来源: sp20241105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求是》杂志编辑部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文,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的讲话、报告、文章等重要文献,集中收录了总书记关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指导性。要结合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这篇重要文章,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守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图为绚丽烟花排列出了“人民万岁”的字样。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2022年1月26日,农历小年刚过,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走进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家。看到一家人脱贫后生活越过越好,总书记高兴地说,“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二字的深刻体悟和炽热情感。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历史观。正是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重民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源远流长,如“民可近,不可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这些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契合的,也与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通相融。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春潮澎湃的改革年代,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千年夙愿梦想成真;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百余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所做的一切、所付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风雨兼程、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铸就历史伟业,是我们党攻坚克难、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最初一个50多人的党发展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深刻指出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历史和现实雄辩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我们党打江山、守江山的目的所在、胜利之本,只要我们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2019年3月22日,面对外国政要提问,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情真意切,直抵人心。
“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对人民怀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厚重强烈的责任感。“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收录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篇重要文章中的动情话语,生动展现了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
在黄河之畔,在长江之滨,在黄土高原,在秦岭深处,在烟雨江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们聊家常、算收支账,摸摸炕被看群众住得暖和不暖和,揭开锅盖看群众吃得好不好,拧开水龙头看水质怎么样,关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不丰富,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看得细、问得实。看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村民和孩子们常年爬藤条出行的报道,总书记感到揪心;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总书记大年三十夜不能寐,牵挂着群众安危;得知群众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好了,总书记由衷感到高兴。忧以民忧,乐以民乐,“以百姓心为心”,“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体现的正是总书记心系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赤子之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共同富裕;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击疫情斗争;从“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的反腐败斗争,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建设……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一以贯之,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实际行动一以贯之。
2023年夏,面对影响华北、黄淮、东北等地的严重汛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为守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挺身向前,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为保卫家园顽强奋战。图为8月6日,吉林省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队队员利用绳桥解救受困村民。 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超八成,2023年达到3.92万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3年的98.2%,成为公认的“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
在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人民至上创造性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使我们党对人民至上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守好人民江山提供了根本遵循。
——丰富发展了人民立场的内涵。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始终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总书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并将其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些重要论断和实践,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牢记和践行中国共产党宗旨使命的重大问题。
——丰富发展了造福人民的内涵。造福人民是我们党的永恒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引领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创造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这些重要论断和举措,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
——丰富发展了依靠人民的内涵。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智慧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创造性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大论断,充分调动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总书记深刻把握历史活动的规律,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求把人民作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些重要论断和要求,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创造历史的重大问题。
——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内涵。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部署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反“四风”,针对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惩治腐败。总书记反复强调大兴调查研究,要求“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提出“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这些重要论断和要求,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大问题。
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前进征程上,必须把握好、运用好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2022年10月23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话语铿锵、掷地有声,凝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我们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智慧,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憧憬。党的二十大对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安排,努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前进道路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