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36:21 来源: sp20241122
暑假来临,不少家长早早给孩子报名托管班、研学营等,目的之一,就是“不想孩子天天泡在网上”。的确,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家长揪心——孩子沉迷网络,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
今年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网络沉迷防治作出了相关规定,明确了网络平台在“防沉迷”方面的责任,要求网络平台“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强力监管大幅降低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比例,切实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不过,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主动启用“未成年人模式”的比例并不高,甚至有家长并不知道平台有“未成年人模式”。
有效“防沉迷”,首先需弄清孩子网络沉迷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身处信息社会,当代未成年人是互联网原住民,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能完全脱离电子产品。研究显示,未成年时期,人类大脑组织中负责理智和情绪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这决定了孩子比成人更难克服电子产品诱惑。与此同时,一些网络平台也会出于商业目标,设计让孩子使用时间更长的产品。凡此种种,都是网络沉迷的客观因素。
一个人健康快乐地成长,既需要通过食物补给来实现生理健康,也需要补充“心理营养”来达到心理健康。当缺乏“心理营养”时,就容易出现沉迷。这是网络沉迷的主观原因。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主要需要5种“心理营养”:成就感、归属感、价值感、意义感和掌控感。
家长和老师可以观察孩子从网络中主要想获得什么——如果沉迷社交软件,说明缺乏归属感,需要给孩子更多陪伴;如果沉迷网络购物,可能是缺乏价值感,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兴趣爱好,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人生志向;如果沉迷网络小说,可能是缺乏意义感,需要通过增加旅行和户外运动等方式,给孩子更多现实世界的切身体验;如果沉迷电子游戏,则可能是缺乏成就感或掌控感。研究发现,成绩中等偏下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游戏,他们期待得到认同、不希望总被管着,渴望“掌控自己”,因此向虚拟世界求助。
准确分析孩子网络沉迷的原因,便可以有的放矢,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防止沉迷。
在网络设备管理方面,家长应做到“三定”,即定性、定量、定位。家长应首先和孩子商量好电子产品的用途,比如查资料、联系同学或是休闲娱乐等。其次,规定每天使用时间。最后,还应让孩子知晓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可以用。比如,假期中白天不用、晚上和父母在一起时不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的倾向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防沉迷”,限制使用固然重要,但最终还要靠正面引导和心灵教育,帮助孩子探索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给予孩子更多决策权和自主权,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这才是“防沉迷”的治本之策。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基地教授、学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