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我们在朱日和站岗

发布时间:2024-11-08 04:46:40 来源: sp20241108

第81集团军某旅某连警卫排战士的工作日常,站岗执勤。王子祥 摄

“岗亭就是我们的战位”

上等兵林兆龙至今还清晰记得,他得知自己要到朱日和当兵时的激动心情,以及听到自己被分到第81集团军某旅某连警卫排的失落瞬间。

“当兵的,谁不向往朱日和?”林兆龙坦言,朱日和,人民军队实战化训练的风云之地,自己没入伍前就通过媒体知道了这个地方。那时的他认为,只有在沙场上操枪弄炮,才能算是当兵。警卫排常年站岗执勤,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过平凡且无趣。

这样的想法,在林兆龙坐着运送新兵的大巴车看到营区的第一眼起,发生了动摇。

营区大门两旁,哨兵身姿挺拔,穿戴装具,手持步枪。他们身后的警示牌上,8个红色大字“卫兵神圣,不容侵犯”格外醒目。当看到有大巴车驶向营区,一名哨兵从岗亭中走了出来,上前拦截车辆,详细询问并核查车辆的出入证明。

“只是最普通的站立和走路都很帅气、很专业。”坐在大巴车上,林兆龙同新训战友们一起探着头,好奇地打量着几名哨兵,得出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警卫排就是一个旅的门面,是进门第一眼就看到的标杆。”新兵班长这样告诉他们。林兆龙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第一次进入营区时,看见的那几名哨兵。

随着专业训练阶段结束,林兆龙正式开始参与连队站岗执勤任务。

“在警卫排有一串数字,不约而同被当作所有人的‘公用密码’——36524。”上岗第一天,老班长们告诉他,来到警卫排,就要做好365天×24小时随时待命的准备。

此后的每一天,林兆龙都要跟着班长们站满2班日岗和1班夜岗。无论是烈日酷暑还是大风暴雨,日复一日紧张而枯燥的生活让他越来越迷茫。直到有一次,看到同批入伍、被分到其他专业的战友背着枪经过大门,准备跟着连队去演习,林兆龙终于忍不住找到班长,表达自己不想再站岗的想法。

当天晚上,班长替他站了那班夜岗。

巧的是,就在那天夜里,警报骤然拉响。原本辗转难眠的林兆龙按照之前反复学习过的预案,跟着班长们一起行动起来,领取武器装备后,快速到达营门战位,及时处置了特情。

“那时特别紧张,手里都是汗,心里却很清晰。”那次战备拉动,林兆龙站在后排,将班长们处置特情的全过程看在眼里。那短暂却刺耳的警报声,深深刻进他的心里,帮他驱散犹疑。

“警卫不仅是帅气的门面,更是守卫营区的第一道防线。”亲身感受到警卫的责任与意义后,林兆龙再次找到班长,申请重新参与执勤。

重新回到岗亭站岗那天,朱日和遇上难得的好天气,林兆龙对那天的一切都印象深刻。他在岗台上站完了一班岗,下岗后又主动申请跟着班长去打扫营区卫生,心里感到无比踏实。

“在警卫排,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纠结,可最终大家都选择留下,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岗位,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班长孔志远已经在警卫排坚守了8年。这8年里,他经历过伤病,辗转过不同的岗位,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主动申请回到大门岗,坚守着属于自己的1平方米战位。

“岗亭就是我们的战位。”每年新兵下连,孔志远的故事总是被班长们一遍遍讲起。

那时,孔志远因脚伤没法长时间站岗,连里安排他到其他岗位上工作。他却在伤病刚有些好转时,就申请回到最辛苦的大门岗。

孔志远重新走上战位那天,班里的战友纷纷为他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一班岗站下来,他的军装已被汗水浸透。指导员让他再休养一段时间,他却坚决表示想留下来。

“我是一名战士,战士不能放下手里的枪,更不能离开自己的战位。”这是孔志远的心声,也是警卫战士们相信并践行的誓言。

第81集团军某旅某连警卫排战士的工作日常,示范教学。王子祥 摄

“平时能坚守,战时能冲锋”

“哨位就是战位,上岗就是打仗。”这句在警卫排流传了许多年的话,该连乔连长却不完全认同。在他看来,警卫排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营区里,战士们更要随时做好走上战场、直面劲敌的准备。

乔连长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次经历:那一年,警卫排第一次走出营区,走上驻训场,参加大家向往已久的实兵演习。官兵渴望大展身手,却频频因“没接触过”“不会”而完成不了上级下达的指令。班组协同时,他们更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对接配合错漏百出,最终只能兴冲冲地去,灰溜溜地回。

去年,为了提升警卫排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乔连长和指导员达成共识后,决定召集支委,集思广益研究方案。

他们针对性地制订了一系列“强训计划”——先是把合成营中的部分训练课目修改调整后引入警卫排,又主动向旅里申请,承担起“指挥所警戒防卫”课目的规范试点工作。

乔连长告诉记者,警卫排执勤日夜不歇、全年无休,本来就十分辛苦。刚开始加训时,不少官兵确实有过消极抵触情绪。可随着“强训计划”扎实推进,大家的视野在训练与学习中不断得到拓展,对于警卫排使命职责的认识也迈上了新台阶。

“过去大家对自己的定位是能站岗、能出公差,现在大家对自己的要求是能上战场、能打胜仗。”中士崔胜是连里的训练骨干,在“强训计划”推行过程中,他也亲身经历了从“不理解”到“主动干”的转变。

今年初,崔胜主动向连里申请,承担起一部分课目的教学法创新任务。在连里定期组织的教练员评定中,崔胜得到战友们一致好评。他告诉记者,过去大家只关心脚下1平方米的战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抬起头,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战场。

去年秋天,一场旅级别的红蓝对抗演训展开。掩护指挥所转移过程中,游动哨突然发现有可疑人员闯入警戒区。哨兵立即向指挥员报告情况,一边继续完成跟踪侦察,一边请求支援。最终,确认可疑人员为“敌”侦察力量后,指挥员采取边处置边报告的方式,派遣支援哨兵前出,成功将“敌人”擒获,保证了指挥所的安全。过程中,警卫分队各点位配合默契,命令执行干脆利落。这场演练证明了警卫排的努力没有白费,也更加坚定了官兵研战为战的决心。

“平时能坚守,战时能冲锋。”二级上士周玉象在那次行动中担任游动哨负责人。已在警卫排服役11年的他,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警卫排战友们的观念升级与行动转变——

“过去下了岗,大家总想着赶紧回宿舍休息;现在下岗后,大家都跑向训练场,抓紧时间完成今日的训练计划。”

“过去班排开会,大家最多总结一下近期的执勤情况以及出公差的任务有没有完成好;现在班排开会,讨论离不开训练,常常有人提出提升训练质效的新想法……”

周玉象告诉记者,从大门岗到训练场的那条路,警卫排每一个人都留下过奔跑的足迹。

第81集团军某旅某连警卫排战士的工作日常,防暴训练。王子祥 摄

“我们在朱日和守望着也见证着”

下了火车,沿着公路一直向北,就到了朱日和。

这条向北的路向来车流不多,越走越开阔,也越走越荒凉。每年春天,很多心怀期待的新兵都是沿着这条路来到朱日和。到了秋天,一批又一批老兵也是经过这条路离开。

朱日和远离城市,冬季滴水成冰,夏季烈日灼人。驻守在朱日和,若说心情没有过起伏,那一定是假话。可数不清有多少人,在面临走与留的选择时刻,依旧放弃了远方,选择了驻足。

下士莫德扬还记得,两年前,自己面临退伍回家还是选晋军士时,内心是如何纠结。甚至有一次,他前一晚刚签好了退伍申请书,第二天一早又找到班长把那份申请书要了回来。

最终,在一个清晨的升旗仪式上,他做出了选择。

那天,正好轮到莫德扬担任升旗手。擎旗、撒旗、升旗,一套熟记于心的动作结束,看着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感受着心脏在胸膛中有力地跳动,莫德扬突然听到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他——留下来吧,在这里继续坚守下去。

那年退伍仪式上,莫德扬作为向军旗告别仪式中的擎旗手,送别了自己同年入伍的战友。回到连队后,他红着眼眶穿戴好装具,走向自己的哨位。

那一天,天空很美,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在南方老家,莫德扬很少能见到这样的天空。他告诉记者,也许是因为朱日和的土地太过荒凉,很多人到了这里都会爱上仰望天空。

记者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视线同朱日和土地上许许多多道沉默却坚毅的视线相交。

这些视线里,有一道格外悠长。它来自警卫排最年长的班长孟祥熙。到今年12月,孟祥熙在朱日和站岗将满12年。12年光阴匆匆,可也留下了许多个难忘的瞬间,支撑着他在茫茫大漠中继续坚守。

“12年前的朱日和比现在要荒凉得多。”作为“第一代创业人”,孟祥熙熟悉营区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见证了营区从一无所有到样样齐备,也见证了朱日和沙场上人民军队实战化训练的转型升级。

“刚随部队移防到朱日和时,岗台只有一个水泥台,连值班室都没有,进出登记只有一张半新的木桌。”在孟祥熙的记忆里,从随便找一片沙地练体能,到如今有专业化、集约化的室内训练场地;基地门口的大字从“协同训练基地”到“联合训练基地”……12年过去,朱日和的变化正是我军军事训练现代化的缩影。

“我们在朱日和守望着也见证着。”2017年,孟祥熙代表单位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站在整齐的方阵中,听着沙场上战车掠过的阵阵轰鸣,孟祥熙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和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同频共振。时至今日,那种心神激荡依旧未减分毫。

平时在连里,孟祥熙担任国旗班教练员。升旗,这个与日出同步完成的仪式,无论重复多少次,都让孟祥熙心潮澎湃。每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晨光中飘扬,孟祥熙都会感到自己仿佛正和祖国心跳同频、呼吸同步,这也让他对自己的坚守更加充满信心。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在孟祥熙的笔记本扉页,记者看到了这句来自《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这是孟祥熙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每当有年龄小的新兵下连到班里,他总是要把这部剧推荐给他们。在《士兵突击》中,孟祥熙最喜欢也最难忘的情节之一,便是许三多坚守在草原五班,日复一日地站岗、升旗。

“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不懈奋斗,也能拥有最精彩的青春。”孟祥熙说,大时代离不开每个平凡的人。他一直坚信,即使站在只有1平方米的战位上,他们的守望与见证,依然意义非凡。(韩一民 朱柏妍)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