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1:18:00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网 赤峰11月7日电题:70年人工造林超500万亩 内蒙古敖汉旗荒漠焕新颜
作者 奥蓝 叶剑南
“如今山上全是树,风沙没了,看着家又像个家,村庄也像个村庄了。”王臣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张家营子村民,今年67岁的他对比如今村中景象和他童年记忆的场景,恍若隔世。
11月6日,赤峰市迎来一场大雪。站在敖汉旗马场梁观景台眺目远望,皑皑白雪下,树木和远山层叠交错,宛若一幅水墨雪景图。
然而,70年前的这里,却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8300平方公里土地上,荒漠化面积占76%,自然植被不足10%,南部山区山体破碎、沟壑纵横;中部丘陵碎石遍地、土层浅薄;北部沙区狂风肆虐、沙逼人退。
资料图:数十年前环境恶劣的敖汉旗,沙侵村庄。敖汉旗委宣传部供图为改造环境,一场持续至今的跨世纪荒漠化治理拉开了大幕,而主角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
大规模的治理运动开始于1950年左右。最初的30年,种草种林是公认的举措。简陋的工具,落后的技术,没有阻挡人们造林的步伐。在扛锨、抡镐的艰苦奋斗中,当地百姓人工造林近200万亩,水土保持180万亩,种草保存面积40万亩。
“那时的生态环境太差了,现在都不敢想。一刮春风,白天都得开灯。”王臣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植树经历,仍心有余悸。“顶着大风种(树)。一刮狂风,人都站不住,只能趴在地上。”
进入21世纪,人们荒漠化治理的经验更加丰富,手段也更为多样,理念也从最初的绿化、变为如今的生态治理。
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等政府项目,当地在继续建设防护林体系的同时,开展了低产低效林改造修复、林间种草增效、智慧林草生态保护等一系列工程。
1958年至今,当地人工造林超500万亩,“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中国天然氧吧”等美誉落户敖汉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将“全球500佳”环境奖授予敖汉旗。
资料图:敖汉旗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一角。刘忠友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敖汉旗有林面积已达572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543万亩,天然林面积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17%;草地面积106.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
“生态治理以后,水土保持住了,绝收再也没出现过,现在的粮食产量翻了不止一番,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我们是这座‘宝山’最大受益者!”谈起这些年的变化,萨力巴乡萨力巴村黄花甸子组村民庞峰感慨颇深。
这片曾经的荒漠化土地上已经是全国产粮大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旗),2022年粮食总产达25.5亿斤,家畜存栏313.5万头(只)。
不仅如此,这里的绿水青山也正在成为金山银山。当前,敖汉旗规划出林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特色牧草等六大林草产业。仅2022年,全旗林草产值达到10.36亿元,农牧民年人均林业收入达2000多元。
资料图:三十二连山谷子梯田。刘忠友摄还有地区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不经意成了热门旅游地。萨力巴乡三十二连山由32座山峰相连而成,从前这里“秃山光岭干河套”,经“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后,不仅解决了3.2万亩水土流失问题,还形成了梯田纵横交错的独特景致,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