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2:56:52 来源: sp20241118
图为创新中心整车无线通信实验室内,车辆在进行实验。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供图
从北京大兴机场去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预约好的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自动接驳服务;去北京城市副中心游玩,出了地铁,可乘坐自动驾驶小巴,一览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和三大文化建筑美景;清晨,城市道路干净,得益于无人驾驶环卫车在夜间不知疲倦地清扫……
近年来,自动驾驶场景在北京,特别是位于亦庄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里,越来越常见:示范区里,累计29家测试车企超800台车辆获准开展道路测试,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近3000万公里。
如此成绩,离不开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就设在亦庄。
创新中心有哪些创新成果?如何帮“聪明的车”加快驶上“智慧的路”?近日,记者走入创新中心一探究竟。
加强技术研发——
车路云一体化
助推智慧出行
在创新中心太和桥基地,红绿灯不断变化,卡车、大客车、乘用车等多种类型的测试车辆穿梭其间。
记者搭乘的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驶上测试道路,坐在驾驶位的安全员将手从方向盘上拿开。加速、减速、转弯、超车、并线……平稳是第一印象,智慧是最大惊喜:即便部分路面上的交通指示线有些模糊,测试车也能“按部就班”行驶;车前的斑马线突然有行人走过,测试车丝毫没有“惊慌”,通过车上的激光雷达识别预判,缓速刹车。
“不仅车认路,也要路认车。”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郑继虎介绍,“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要将车辆、道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连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实现智慧出行。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车路云一体化’方案。”
车路云一体化,车要聪明,路要智慧,云要强大。
创新中心的一个实验室里,一会儿风雨交加,一会儿上下颠簸,“沉浸式环形屏幕”不断切换场景。这是国内先进的拉索式驾驶模拟器,走向市场前,智能网联汽车要先在屏幕前经受对底盘的各种“考验”。创新中心配备22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试制试装中心,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是否“耳聪目明”,开进实验室一测便知。
在亦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上,当500米外的路口出现拥堵,红绿灯的智慧灯杆会迅速将拥堵信息上传到云端,再由云端传输到智能网联车辆,“告诉”车辆及时寻找更畅通的路线。示范区部署了路侧感知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车路协同通信系统,并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人工智能相机等装置实现车与路、车与车间的全面互联。
同时,这里的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可以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管理等服务,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测。
“通过车辆、道路基础设施与云计算平台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传统交通系统信息不对称、协同不足的问题,大幅提升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效率性和舒适性。”郑继虎说。
今年2月底,在创新中心主导下,一条连接京唐城际铁路宝坻站和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线路开通。全长11.3公里,设计时速可达70公里,单程最快仅需18分钟……“示范线路采用车路云一体化方案,不仅在道路上行驶的智能网联公交车能够及时反应突发状况,检测行人及车辆、减速避让、自动按站停靠等,道路也由原来的‘车等灯’升级为‘灯看车’,单程通行时间整体缩短47%,为后续扩展和接入更多应用场景提供支撑。”创新中心架构事业部总经理唐风敏介绍。
如今,创新中心已为多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提供车路云一体化架构规划、系统设计、功能规划等技术支持。
发挥平台作用——
加速成果转化
统一标准体系
创新中心车辆系统在环实验室中,新款自动驾驶汽车看似原地不动,却已在几个月的测试期里“跑”了几万公里。
测试车辆进入轴耦合可移动式测试机,就像人戴上VR眼镜、跑在跑步机上。大屏幕上模拟各种路面环境,道路上需要两到三周完成的测试,在这里可以缩短至一到两天。创新中心从全国真实采集超过100万个场景,让测试车辆“以不变应万变”。
不同于传统汽车主要关注实地路测的动力学表现,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测试主要以数字建模方式构建,需要丰富的场景库,来实现驾驶感知、决策规划、智能控制等算法测试验证。创新中心已形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数据库、整车虚拟与人机交互测试环境、整车无线通信测试环境,能够支撑从虚拟仿真到实车验证的整车开发全流程全场景测试应用服务,可为企业节省70%的研发费用。
与吉利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伙伴生态;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基于国产软硬件平台的L4级巴士……近年来,创新中心与相关车企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智能交通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既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也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制定有关团体标准体系。“不同行业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跨界融合特征认识不同,进而产生跨行业和跨区域标准协同不足、数据孤岛互通不足等问题,不利于我国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和大规模示范应用。”创新中心副主任公维洁表示。
“信息安全和通信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落地的前提,但一直存在标准不一、规范不明的情况。创新中心发布了一系列标准,为我们产品的信息安全性检测提供了依据和努力方向。”小马智行卡车产品负责人肖平说。近年来,创新中心发布20余项标准,助力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
紧抓发展机遇——
汇聚人才资源
加强各方合作
在亦庄,路侧建有感知系统,每个路口红绿灯变化的时间间隔可根据道路车流的实际情况,平均每天动态调整110次。去年,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160平方公里范围内,在交通流量增加20%的基础上,车的通行速度提升超15%。
智慧出行,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
“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汽车、电子电气、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多学科,北京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亦庄相关高精尖产业集聚,产业和政策基础完善,更利于我们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郑继虎说,22个实验室均由领域内院士及知名专家担任主任,以丰富的经验和前沿的技术,为创新中心科研攻关注入活力。如今,创新中心已形成“院士领军、专家指导”的近千人研发团队,在引才基础上,通过“领英计划”“菁英计划”等专项行动,着力进行专业领域人才培育。
位于亦庄,创新中心“引培并举”的聚才策略有“地利”。不久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2.0版)》第一批重点用人主体综合资助项目正式启动,创新中心作为重点用人主体机构,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综合资助,用于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
在办公用房用地、产业协同等方面,亦庄也为创新中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我们为创新中心提供了161亩工业用地,并支持其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测试试验中心等项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协同方面,邀请创新中心作为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单位,并为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提供大量应用场景,共同促进技术进步。
亦庄云集众多芯片、超算、数据库、传感器等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强相关的企业,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各方努力之下,如今,亦庄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郑继虎表示,创新中心将继续用好政策优势,聚力攻关前沿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