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7 05:27:40 来源: sp20241117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人形机器人是集成机械制造、材料科学、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仿生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高科技综合平台。”9月8日,浙江省机器人协会秘书长郑捷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其相关技术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带来的规模效应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甚至可能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培育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近日,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年产量达到两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重视“脑力”开发 协同整零布局

《实施方案》按照“整零布局协同化、技术攻关体系化、产业培育集群化、场景应用多元化、创新发展生态化”的总体思路,提出5个方面重点任务、14项具体推进举措。

浙江省经信厅未来产业处处长孙体忠介绍,具体举措包含推进协同化整零布局,打造杭甬整机引领区,各地因地制宜布局培育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协同区等。

孙体忠介绍,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呈区域集中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绍兴、台州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如何让人形机器人更聪明?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该技术与机器人的结合尤其为人所期待。郑捷分析,在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新一代智能移动终端,涉及广泛的信息收集、提取、分析和应用,在各种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任务。

围绕整零布局协同化,《实施方案》对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提升有专门部署——建设智能系统赋能区,支持杭州围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感知等智能系统,突破具身智能技术,发展通用多模态大模型、专用模型,以及感知、控制等智能系统。

具体而言,浙江将鼓励大模型企业开发适配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多模态大模型,加速“大脑”训练,强化语音交互、逻辑推理、任务规划等能力,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发运动控制、平衡协调等专用模型,熟化“小脑”能力;聚焦视觉、听觉、触觉搭建多模态感知系统,提升多传感融合处理水平,推动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机器人融合创新。

建立供需清单 拓展应用场景

“从机器人发展历程看,为满足生产需要,工业机器人得以诞生,而其中又可细分为多关节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人等;为满足生活需要,产生了服务机器人,涉及医疗、家庭、巡逻、餐饮等场景。”郑捷表示,不断变化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及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人形机器人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

根据《实施方案》,浙江将实施“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人形机器人+制造”和“人形机器人+服务”场景创新应用,力争到2027年打造示范应用场景50个,让标志性产品在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孙体忠介绍,就制造类场景而言,浙江将聚焦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围绕上下料、焊接、装配、搬运、分拣、质检等工序环节,建设示范场景,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分级分类打造示范产线、示范车间、示范工厂。

《实施方案》提出,面向制造、商贸、建筑、医疗、养老、应急、家政等领域,建立人形机器人场景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打造标志性场景和服务。

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开拓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新场景?《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合作创新、首购订购等定制模式,提供面向用户特定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享受‘互联网+’政府采购政策。”

郑捷表示,人形机器人代表了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最高水平,它们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中具有最高的集成度和技术挑战性。这些机器人,在各个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社会中将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