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山中石村有“桃源”

发布时间:2024-12-31 06:14:25 来源: sp20241231

  夏日清晨,驾车在河北省井陉县的大山中穿行,只见绿色的山岭间点缀着几个村落。转过一道山坳,于家石头村陡然映入眼帘。和细腻婉约的南方古镇不同,这座完全由山石构成的村落处处展现着粗犷硬朗的风貌。

   “于家石头村依山就势而建,却地势低洼,素有不到村口不见村、看见房子已到村的说法。”在村里导游于翠田朴实的讲解中,这座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的面纱逐渐揭开。

   走在光滑油亮的石路上,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栏石桥随处可见,真是置身一座由石头构建的世界。幽深静谧的小巷内,隐约可闻犬吠。这一刻,时光好似凝滞,不由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村里现存石屋4000多间、石街3700多米、石井1000多眼、石碑200多块、石头用具2000多件,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于翠田告诉记者。

   于家石头村的建立者是明朝名臣于谦的后裔。传说当年于谦遭明英宗朱祁镇下令斩首后,其子为避祸逃往井陉县南峪村隐居。明成化年间,于谦长孙于有道又携家带口迁居于此,开山辟地,凿石筑村,石头村因此得名。时至今日,于家已发展成一个绵延24代、1600多人口的大家族,村内95%的人都为于姓,还建有于谦纪念馆和于氏宗祠。

   于家石头村的房屋多为四合院,门与门相对,户与户相连。村内的道路东西称街,南北为巷,不相通的是胡同,整个村子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

   位于村东口的清凉阁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横跨在古街上的三层阁楼,不打地基,没有填料,纯以大块山石层层叠叠搭建而成,一层为拱券四门式,二层是实芯四室,三层则是明柱回廊式。整座阁楼虽看上去粗犷奔放,却丝毫没有沉重笨拙之感,反而有欲接山势、翼然飞升的轻灵,令人啧啧称奇。

   据《井陉县志》记载:“清凉阁在县南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

   于翠田说,相传于喜春花费16载光阴凿石垒阁,阁楼筑成两层后于喜春因病去世,村民感其诚意,遂用砖木修葺了第三层,使阁楼得以封顶。数百载岁月悠悠而逝,清凉阁屹立不倒,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烟云。

   从巷口出村,登高远望,这一方石头天地与四周的青山浑然一体,壮美绝伦。可就是这大山,虽庇护于家先人躲过了祸端战乱,但也让村子一度与世隔绝。

   山路难行,将村子牢牢拴在了大山里,甚至因为田薄地旱,老辈人都称这片区域为四十里干草坡。

   2016年,为盘活境内的古村落资源,井陉县开始修建“井陉天路”。2019年,随着“天路”全线贯通,这条全长60.4公里的旅游环路宛如穿行在太行山中的巨龙,串联起沿途27座传统古村落,形成“一带三舍串九景”的格局。

   昔日山高路远出行难,如今玉带环绕变坦途。这条蜿蜒的“天路”,将“藏在深山无人识”的美景带到世人眼前,也将更多的机遇带进深山。

   临近中午,村民李翠娟经营的农家院热闹了起来,院里的凉棚下坐满了来品尝农家味道的游客。柴火灶上炖的大锅菜咕嘟嘟冒着香气,炸花椒叶、炒“苦累”、拌野菜、炖土鸡等农家菜勾得人食欲大开。

   “自从‘天路’通了,家里这农家院也火了!”在灶台前忙活的李翠娟说,前些年,公婆上了岁数,她就接了班。小院虽然不大,但游客络绎不绝,赶上旅游旺季,一天能接待20多拨游客,收入上千元。

   这几年,村里引入专业的旅游公司做旅游开发,村民们有的干导游,有的做保洁,增收的路子更宽了。在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今天的于家石头村还培育了研学游、传统手工体验、非遗展演等新业态,村里近一半家庭吃上了“旅游饭”,将这一方石头天地“点石成金”。

   蜿蜒曲折的石巷,淳朴深厚的民俗风情,石头村里有被时光拉长的旧影,没有喧嚣,只留寂静。这就是于家石头村的美妙,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通讯员 赵元君)

(责编:王仁宏、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