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6:43:10 来源: sp20241117
面朝渤海湾,背倚京津冀,天津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滨海新区是重要承载地。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窗口期,滨海新区持续提升载体功能,加强现代服务业、金融、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导入,着力打造标志性承接集聚区,协同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10年来,这片227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渐次铺展。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北京中关村东南方向100多公里之外,有另一个“中关村”——2016年11月,作为京津两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
“我们2017年就来这里打造研发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综合成本大幅下降,业绩大幅增长。”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王方立介绍,威努特创立于北京,先后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主要服务生产制造型企业,滨海新区有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潜在客户多,政策也有吸引力。”
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滨海新区着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有创新梦想的人专注创新,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中关村的人才、创新优势与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港口、土地空间等优势同频共振,构筑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有机融合的创新高地: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和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打造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3+1”产业体系……
眼下,位于园区黄金地段的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在加紧施工——这是天津首个成规模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可以满足创新主体在园区内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需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斐表示,力争打造“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最佳承载平台,形成具备京津冀协同特色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
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超过5000家,累计为1000余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入库193家,4年复合增长率100%;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4年复合增长率91%。
打造京津冀最便捷出海口
春节前夕,河北雄安百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发货量增加了30%。“我们主营家具跨境电商业务,在雄安新区的天津港服务中心就能办好手续,再通过天津港出海,快捷高效。”公司总经理李福金说。
2019年,天津港成立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开设港口业务服务窗口、船公司、报关行等。“相当于把港口搬到了雄安新区。”天津港内陆服务营销网络河北区域总部总经理高远介绍,服务中心已累计操作集装箱超4万标箱,今年1月又入驻了雄安综合保税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交通互联、要素互通。滨海新区在对接、融入、服务上升级加力,充分发挥天津港作为京津冀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的“中场”枢纽优势,高标准打造京津冀最便捷出海口。
天津港集团年集装箱吞吐量由2013年的1300多万标箱增至2023年的2200多万标箱,稳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十;70%左右的货物吞吐量来自京津冀及内陆腹地,持续推动京津冀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
1月16日深夜,在跨越2万公里后,装载2500余吨智利车厘子的大型集装箱班轮“BACH”号缓缓驶进天津港。
“以往,京津冀地区销售的车厘子主要从广州、上海等地港口接卸后再经陆路运输。”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商务局副局长赵诣介绍,这批车厘子直接运抵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实现了从智利果园到京津冀市场的一站式快捷冷链运输,“运输时间、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品质更有保障。”
这折射出天津口岸在通关环境、码头基础设施和物流配套服务方面的持续优化:天津港全方位提升各环节物流速度,单箱车厘子码头作业时间压缩至20分钟以内;天津海事部门全面升级船舶“零待时”举措,以远程预审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助力船舶直进直靠,整个进港流程节省2个小时;东疆海关依托口岸智慧管控系统,实现放行直提、入场堆存和查验货物的自动分流,从卸船到装车、出闸仅需45分钟。
共享协同发展丰硕成果
2月17日凌晨,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来自卡塔尔的“乌图里亚”号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正进行接卸作业。投产至今,接收站已累计接卸进口液化天然气3300万吨,折合天然气约460亿立方米。按户均月用气15立方米计算,可满足2.5亿户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
2023年9月,拥有国内首座“双泊位”LNG码头的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二期项目完工,比邻而居的北京燃气天津南港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项目一期工程投产。由此,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形成了“一港两企三泊位”的LNG接卸格局。
“LNG被认为是减轻环境污染比较理想的替代燃料,特别是在供暖季替代燃煤作为供暖能源,可以有效助力京津冀打好蓝天保卫战。”南港工业区产业促进办公室主任王义珠表示。
在滨海新区,更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正不断转化为民生红利。
前不久,“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模式在京津两地海关紧密协同配合下落地,首批香化、护肤等品类832件保税展示商品运至天津空港经济区门店。消费者可以在店里体验后通过手机下单,京津冀地区实现次日送达。
一年前,京津冀三地海关联合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推进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着力破解制约经营主体发展的关键掣肘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023年,滨海新区累计向北京和河北自贸试验区推送172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案例。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建立通办联动机制,共同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162项高频事项三地跨省通办。
滨海新区还制定出台户籍制度实施细则,便利京冀企业人员在新区购房、落户落地办理;与北京市朝阳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人才、金融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未来,滨海新区要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突出二三产业联动,谋划推进一批重大产业协作项目,推动协同发展往深处拓展、在实处见效。”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表示。(人民日报 记者 陈伟光 武少民 靳 博)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