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7:37:36 来源: sp20241101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余永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人口规模巨大,这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巨大优势,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难题。在现代化发展初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人口红利的有利因素,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但随着人口红利效应的相对弱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坚持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又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打造惠及十四亿多人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全新问题。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置于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中的“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到《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有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几十年来,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执政目标的演进体现着我们党始终不变的人民立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不仅是“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内而外的富裕和充实,才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西方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现代化发展往往被单纯理解为物质文明的创造,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忽视精神文明的发展,这导致一些发达国家日益暴露出利己主义盛行、消费主义至上等缺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与布局发展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从外部环境来看,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的快速充裕,全球范围开始出现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的现象,对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保持着二者的平衡与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最终价值将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得到体现,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恩格斯曾警醒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崇尚资本至上、经济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掩藏现代化的协调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的恶劣后果。在充分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的道义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天道无为”的自然观的坚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是我国发展的鲜明特征。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加掩饰地推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通过战争、种族灭绝、奴隶制等手段积累现代化的原始资本。这种充满血腥罪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我国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以包容性态度追求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自身发展嵌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循环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注入互利性力量。(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苏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