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新知新觉)

发布时间:2024-12-24 04:37:54 来源: sp20241224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把握战略主动,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创新为立足点,针对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及时增设新兴学科或相关课程,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对传统学科进行调整和升级,同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升级优化。以质优为着力点,既夯实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基础,又加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数字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推动形成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需要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报酬体系,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使人才能够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在知识创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塑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敢担当、勇作为、善创新的人才看到创新的价值和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提供保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促使科研人员敢于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形成不惧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风尚。

  完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人才流动是调节人才资源配置、调整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方式。鼓励和引导人才流动,让其不断接触新事物、增长新知识、获取新体验,既有利于人才要素与其他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激发人才创新潜能,也有利于人力资本增值,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及流动机制,优化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树立系统思维,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协调机制及常态化对话合作平台,着力破除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壁垒,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强化协同联动,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推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发展,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成有所获的工作环境与保障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9日 09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