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赞歌传唱不息

发布时间:2025-01-04 14:28:06 来源: sp20250104

  “英雄三部曲”选择当今观众易于接受的视角展开叙事,凸显英雄精神。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荡气回肠,唱出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前不久,我们又在锡剧新作《英雄儿女》里听到了这熟悉的旋律。至此,江苏省演艺集团历时6年创排的锡剧“英雄三部曲”《董存瑞》《刘胡兰》《英雄儿女》全部搬上舞台,谱成一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赞歌。

  近年来,红色经典的重新演绎成为舞台亮点,如何站在前作的“肩膀”上出新出彩,是创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就《英雄儿女》而言,同名电影和原著小说《团圆》为观众所熟知,其他专业院团也有话剧作品面世。珠玉在前,锡剧版主创精心改编故事、打磨表演,带给观众富有地方戏曲特色的审美体验。

  “英雄三部曲”选择当今观众易于接受的视角展开叙事,凸显英雄精神。如《英雄儿女》将故事视角由王成改为王芳,设计了不少表现心理活动的唱词,呈现王芳写英雄、唱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心路历程。全剧一开场,养父王复标从照片中“飘然跃出”,站在王成王芳兄妹面前,与孩子们拉起家常;第五场戏,在月光下,王成从硝烟中跃入王芳眼帘,诉说革命理想……通过情真意切的唱词,王芳的这些内心活动得到细腻刻画,父子情、父女情、兄妹情萦绕其间,展现了王芳化悲痛为力量、将指尖笔变为手中枪的思想转变过程。生活化的情节,不仅让作品更加饱满,同时拉近了观众与革命先辈的距离。《英雄儿女》中,王成在日常生活里与妹妹、战友相互打趣,令现场观众会心一笑。《董存瑞》中,董存瑞会因为受到表扬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没有获得重要任务而沮丧。这些生活化的细节,是主创们观察与角色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获得的灵感,使英雄角色更加人性化、接地气,引发观众共鸣。

  用锡剧的独特方式讲述英雄故事,是“英雄三部曲”的成功之处。地方剧种特色在于与众不同的声腔与曲调,如何做到曲调样式既丰富又多变,既新颖又不失传统韵味,考验着主创团队的创新能力。《英雄儿女》对锡剧特有的簧调、大陆调等进行重新编排,通过交响乐队烘托气氛,并融入《英雄赞歌》旋律,抒发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雄儿女》还把锡剧传统戏《双推磨》与王成、王芳一家人的经历融合在一起,以推动剧情发展。《刘胡兰》用原汁原味的锡剧唱腔,演绎经典唱段《临别再望众乡亲》,演唱者亮丽的音色、动情的运嗓,更增添了悲壮的艺术效果。《董存瑞》则在音乐编曲中融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交响乐等元素,以音乐语言呈现解放战争这一宏大历史背景。

  具体到人物塑造层面,“英雄三部曲”开掘戏曲程式,聚力英雄叙事,其中的锡剧动作戏让观众印象深刻。为体现战争的残酷,《董存瑞》加入了各种戏曲程式。《刘胡兰》“诱敌”一场戏里,在表现刘胡兰被敌人围追堵截的情景时,运用大量高难度戏曲程式,如在山路上奔跑运用了圆场步,在泥泞路上、高处跃下、爬坡下山时运用了不同动作。演员做这些复杂的戏曲动作时,唱腔的板式变化也非常频繁,运用了摇板、快板、紧板和大慢板等,并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而逐渐高亢,引得现场观众频频赞叹。

  山河日新,英雄不朽。“英雄三部曲”以锡剧形式唱响了英雄精神,感动了当下观众。这英雄精神值得文艺工作者不断谱写传唱,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者为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4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