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发布时间:2024-12-27 10:50:42 来源: sp20241227

【一线讲述】

  编者按: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这些受到表彰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先进典型有着怎样的拼搏故事?站上荣誉台,又有哪些心里话想说?面向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他们有什么新打算?本期,我们邀请6位“国家工程师奖”获奖代表畅谈感受、共话使命。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讲述人: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 苏权科

  我叫苏权科,主持了港珠澳大桥的技术论证和工程方案研究。从获奖至今,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动、难以平静。我深知,这一崇高荣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的充分肯定、对广大工程师的关心重视。而我,只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中的普通一员。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总书记称赞说:“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此时此刻,伶仃洋上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的5000多个日日夜夜历历在目。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通道,其工程规模、建设条件及技术难度均为世界罕见。我们直面困难,向未知挑战,首次实现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工程建设理念,桥墩、桥梁、桥塔均工厂化制造,海上整体组装,并首创深插钢圆筒快速成岛等技术,促进了产业链升级换代;我们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新方法,首次建立了基于近似概率的质量与寿命定量关系模型,被国际同行称为“港珠澳模型”,彻底解决了海洋环境下120年耐久性设计施工难题。

  类似这样的世界之最,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

  三地工程师合作建设,还解决了粤港澳三地技术标准、建设程序规范等差异问题,形成了三地政府共建共管的协商决策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积累了经验,也为中国桥梁和中国工程师走出去增强了信心。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师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用心、用情,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终于完成了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超级工程、世纪工程。创业维艰、实干兴邦,身处伟大时代,参与国家工程、打造国之重器,我们无比幸运、无比自豪。

  当前,党和国家对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我将继续发挥自己多年的工程经验及与港澳合作经验,致力于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更多杰出的工程师,推进工程师资质国际互认和中国工程师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中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放眼未来征程,我定当牢记嘱托、不辱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攀登新高峰”。

  朝着更高目标砥砺前行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总工程师 姜鹏

  我叫姜鹏,是中国天眼工程团队负责人。感谢党和国家将这一重要奖项颁发给我们。这既是对我们过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激励着我们朝着更高的目标砥砺前行。

  中国天眼工程团队由南仁东先生于1994年回国创建。30年间,前前后后有四代科研工作者在这里接续奋斗,最初几个人的队伍,如今已经发展成为100余人的工程团队。这台望远镜几乎满足了工程师对工程的所有期待:巨大的工程体量、超高的精度要求、极其复杂而又特殊的工作方式,这些构成了工业领域的巨大技术挑战。

  索网研制是中国天眼面临的众多技术挑战之一。2010年工程启动,任务排满,时间不等人,我们却遇到了巨大的技术难题——索网超常规疲劳载荷问题。团队成员顶着压力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历时两年终于研制出适用于中国天眼的超高性能钢索,这也为望远镜按时落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中国天眼在望远镜测量与控制方法等领域也相继突破了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2016年,中国天眼进入调试阶段,团队成员连续3个春节奋战在现场,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提前完成了调试任务,并一直守护望远镜高效和稳定运行。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勉励中国天眼团队,提出要“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考察调研,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望来路,中国天眼团队出色完成了中国天眼的建设、调试及运行任务,实现了我国射电天文望远镜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眺望前路,中国天眼科学产出成果喜人,发现的新脉冲星目前已超过840余颗,是同一时期世界上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同时,在快速射电暴、引力波探测等国际天文前沿领域催生多项重要成果,入选《自然》和《科学》评选的十大突破和发现,成果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航。团队将继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运行好中国天眼,保证出“好成果”、出“大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中国天眼力量。

  巩固扩大我国铁路科技领跑优势

  讲述人: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 周黎

  我叫周黎,是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我非常激动,这是党和国家对铁路科技工作、对工程师团队的充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对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高度重视、极为关怀,充分肯定“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和鞭策,也为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2年,面对当时我国高速动车组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组建成立。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团队每位工程技术人员都把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动车组作为使命任务,以自主化、标准化为主要工作目标,构建了正向设计工作流程,通过累计1.6万列次、170万公里、正负温差40度的大量试验,全面攻克了高速列车转向架系统、高速牵引制动系统、大带宽网络控制系统、流线型车体结构等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复兴号高速列车并实现时速350公里持续安全运营,树立了世界高铁商业运营新标杆。这是新时代铁路科技创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通过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制,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由几千家企业组成的自主化产业链供应链,大大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力推动了我国轨道装备产业体系现代化。复兴号人均能耗降低20%、车内噪声降低2分贝、平稳性提升8%。上线以来,复兴号以其优异品质受到广大旅客青睐,开行范围覆盖30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大缩短了人们的旅行时间,“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画出新时代中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中国高铁技术创新成果,也为世界铁路提供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2023年10月开通运营的雅万高铁,成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

  复兴号高速列车成功研发,是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各参与单位上下一盘棋、目标一致、相互支持的成果;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弘扬自立自强精神的成果;是团队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成果。有幸身处这个伟大时代,为复兴号这一大国重器成功研发贡献智慧、担当作为,我们感到无上光荣。

  新征程上,我们将砥砺前行、持续奋进,全面实施以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智能、更加绿色为标志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创新工程,为巩固扩大我国铁路科技领跑优势,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我们新的力量。

  始终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讲述人: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李久林

  我叫李久林,来自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我很受鼓舞。由衷感谢党和国家对工程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一线工程师的亲切关怀。

  国家的繁荣昌盛,时代的发展进步,给土木工程师提供了难得的人生际遇,让我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鸟巢”和“冰丝带”的总工程师。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国家的日益强大,北京城建集团才能成为“双奥之企”,我才有机会成为“双奥总工”。

  奥运建筑是一个时代技术进步的标志,尤其需要自主创新。2003年,“鸟巢”开始建造,面对这座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奥运场馆,国际上出现了“中国人建不出‘鸟巢’”的质疑声,但我们不服输,研制出国产建筑用Q460高强钢成套焊接技术,挺起了“鸟巢”的钢铁脊梁。2018年,“冰丝带”破土动工,但建造场馆的关键材料高钒密闭索,国内没有制造先例。我们坚持自主研发,再次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彻底解决了建筑用高钒密闭索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实现了密闭索价格降低2/3、供货期缩短1/2。之后,我们又攻克超大平面多功能速滑冰场建造技术,以“中国方案”打造了低海拔平原地区的“最快的冰”。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来到国家速滑馆,称赞“国家速滑馆不仅硬件世界一流,制冰技术也世界领先,实现了低碳化、零排放”。

  10年奥运工程建设岁月,30多年扎根工程技术一线、企业创新前沿的经历,让我得以见证“两个奥运”的精彩非凡,亲历“中国建造”由弱变强、从落后到引领的跨越,也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中国土木工程师的自信自强。我想,哪怕岗位平凡,哪怕从零攻关,始终要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始终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这个称号,不仅意味着荣誉,更意味着人民的期待、党和国家的信任。我将传承奥运精神,勇于自主创新,努力打造科学、功能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工程,将更多体现民族精神、大国工匠风范的地标名片奉献给世界,为“中国建造”迈向“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登上世界水电“珠穆朗玛峰”

  讲述人: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覃大清

  我叫覃大清,来自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完成了三峡、溪洛渡、白鹤滩、阳江等国家重大水电工程科技攻关和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作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接受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我心怀感恩、万分激动。这是党和国家给予我的荣誉,也是对我们团队、对我们行业的鼓励,更是对千千万万中国工程师的褒扬。

  白鹤滩机组是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我们突破长短叶片转轮稳定性、高电压绝缘、机组高精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产品,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2021年6月28日,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称赞这“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肯定我们“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让我深受鼓舞。

  作为中国工程师的一员,我们怀揣梦想,以国为家,走遍千山万水。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们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在水电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创新跨越,登上了水电的“珠穆朗玛峰”。

  回望奋进历程,我们深知,关键核心技术关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聚焦工程科技自立自强,攻坚克难是中国工程师该尽的责任,锻造国之重器是我们应有的担当。

  面对未来挑战,我们永不停歇。具有科学家思想的工程师,在铸造新产品的同时,更要有新发现,策励中国原创。新型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的多少,取决于其可供灵活调节功率的多少。近十年来,我们成功开发的超宽负荷高稳定性新一代水电机组,把灵活性提高到已有的1.5至2倍,标志我国在世界水电灵活性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从供能,到储能和调能,水电装备产业重新焕发了青春,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

  把论文写在沙区大地上

  讲述人: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 徐先英

  我叫徐先英,来自甘肃省治沙研究所。38年来,我一直坚守在风沙一线,学治沙、干治沙,把论文写在沙区的大地上。此次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我心怀感恩、深感荣幸,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全体治沙人的激励和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防沙治沙,亲自谋划,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察看林场整体风貌,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整体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他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治沙人始终牢记在心。为了改进“人拉肩扛”,费时、费力、费钱的治沙模式,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和我的同事们系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试错,研发了多项防沙治沙技术和治沙装备,其中研制的微型压沙机小巧、便捷、群众用得起,效率是人工的4到6倍,深受广大治沙群众喜爱;研发的玛曲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术,投入应用后植被盖度增加了30%以上,草场生产力提高了30%;创建的干旱沙区绿洲边缘“四带一体”治沙模式和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有效解决了流沙埋压农田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把甘肃的治沙故事讲给了世界听,先后培养了76个国家1000余名治沙科研人员。中国治沙技术与模式,确保了我国沙漠铁路、公路畅通无阻,保障了绿洲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治沙事业迎来新机遇,作为生在沙窝窝的治沙人,我很庆幸能够赶上新时代,衷心感谢党和国家为我们干事创业、实现梦想、造福“沙乡”提供了广阔舞台。我将珍惜荣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为新时代防沙治沙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詹媛、李春剑、张胜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