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水土保持“组合拳” 绘就美丽生态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11-18 18:35:05 来源: sp20241118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023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水土保持领域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据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下降到265.34万平方公里,较2018年减少8.35万平方公里,呈现了较好的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另一个趋势是水蚀风蚀“双减少”,取得了一定成效。

泰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冠祥表示,近年来,作为泰山西麓省级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着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预防治理新格局,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积极探索。

荒山野岭变“生态绿洲”

山水相依,绿意盎然。站在百尺河旁边,清澈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河岸两侧绿树成荫,花儿竞相绽放。

曾经,百尺河还是一条远近闻名的“臭水沟”,肥城的山体、河道众多,沟壑纵横。因多年采矿,长期饱受水土流失的困扰。

得益于对生态环境及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常抓不懈,昔日的荒山野岭,蜕变为“生态绿洲”。

“我们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为原则,构建了多方联动、多点发力的工作机制。”肥城市水利局局长欧阳光兵说,由党委、政府牵头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协同联动,构建起“一十百千”共建新体系。

欧阳光兵介绍,“一”即成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定期通报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十”即统筹11个部门单位,一体协同作战,凝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百”即将监督触角延伸至587个村,借助水利系统覆盖镇村的网络优势,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督体系。“千”即在全省率先开展工程以奖代补试点,从市财政列支1000万元奖补资金,鼓励群众参与小流域治理,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水土保持。

风光秀丽、水质清澈的百尺河,成为持续推进改善水生态环境工作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肥城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余平方公里,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10余条。

“数字法宝”提升监管执法精确性

建立水利、审批、税务的联动工作机制;配备专用执法车、无人机、摄像机、执法记录仪等专业装备;全方位监管水土保持项目从办理审批到建成投产的全过程……近年来,肥城对群众监督举报的每一起违法违规案件进行现场复核查处,及时制止水土保持违法行为。

“水土保持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要保障相关工程设施管护良好,能够持续发挥效益,关键在于项目监管是否有力。”肥城市水利局副局长梁惠芬表示,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为防治水土流失筑牢法治保障。

“卫星遥感、移动通信、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搭建而成的‘天地一体化’平台,是项目监管的‘数字法宝’。”泰安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科长陈赫男介绍,通过借助卫星遥感影像,锁定疑似违法违规的建设项目并标明位置信息,借用科技的力量补充了人工监管盲区和漏洞,提升了监管执法的精确性和响应速度。

铺展“绿水青山”生态画卷

高标准完成安庄黄山、安站马山等国家、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成“四型”小流域10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3条,新增耕地1876亩,复绿山体面积7932亩……一串串数据化作了一支支画笔,铺展“绿水青山”生态画卷。

“小流域治理、美丽河湖建设和坡面整治是肥城的三大重点任务。”泰安市水利局四级调研员刘永辉介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规划,工程管护、蓄水保土、植树造林等措施相结合,才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实现‘河宽、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需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更多企业积极发挥龙头带头作用。”刘永辉介绍,肥城实行“放管服”改革试点,简化了项目前期的审批程序,累计吸引新型建设主体投资,打造了孙伯云蒙山、湖屯吕仙村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示范园区。

企业的参与,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还带来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机遇。

“采取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封禁、疏林补植等生态修复措施,让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融入美丽乡村、旅游休闲、环境提升等工作中,水土保持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刘永辉介绍,康王河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实习生郭婧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申佳平、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