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3:39:18 来源: sp20241105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钟曜平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更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有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助推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支撑性的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中国教育一步一个脚印,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征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书写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我们重任在肩。
一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破浪前行,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批优秀人才、一组组亮眼数字、一项项创新成果,充分彰显着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力、支撑力。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青少年学生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教材上新了!2024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将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系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要求,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新教材选材更加丰富,编排更加科学,育人导向更加鲜明。
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课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等深入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搭建新目标、构建新内容、催生新教学与倡导新评价,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代;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从娃娃抓起”培养创新人才有了有力的抓手;着力解决“小胖墩”“小眼镜”问题,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成为全民共识;实施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读书行动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发展的育人生态进一步形成和巩固;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爱劳动、会劳动逐步成为校园新风尚……教育不再是一“智”独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聚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促进公平、提升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坚实的人才根基。
“高海拔的阳光让我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书本中的知识让我的眼睛变得明亮。”四川凉山州彝族小伙陈时鑫通过教育走出大山,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继续在芯片自动化设计领域深造。
从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1%,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95%,再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每年1100万名大学生走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其中50%以上是理工农医类人才。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每年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达到1000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教育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根网线,消弭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个平台,汇聚海量课程资源,助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颁给了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项目。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工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动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化在实现教育资源普惠共享、推动育人模式改革等方面为中国教育开辟全新赛道、增添强大动能。
——紧紧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教育服务能力继续增强。
蜀西湖畔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拥揽“人造太阳”的“科学岛”、拔地而起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每年约7万名职校毕业生选择留肥,助推合肥市经济高速发展。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一系列大国工程的诞生都与高校提供的关键技术密不可分。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获得一半以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数量占比稳定在60%以上,成为当之无愧的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
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力推进;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全面加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不断破解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学楼、温馨整洁的学生宿舍、赏心悦目的校园绿化……在湖南73个原贫困县,101所芙蓉学校“竞相绽放”,树立了湖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标杆。
直面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短板,我们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20万名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16.2亿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
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我们持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推进多样化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正在构建。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力破解急难愁盼问题。我们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阳光监督入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双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极大减轻,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近年来,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开学第一课”,从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到“典耀中华”阅读大会,一系列充满文化韵味的节目、赛事,掀起了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参与热潮。
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能屹立。新修订的历史统编教材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学生们可在课本中“寻迹”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拓展育人形式和载体,教育系统着力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融入生活实践中,用润物无声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在亲近中热爱传统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在弘扬中勇担复兴使命。
用废旧物品制成灯笼装点校园、在培茶圃亲手种下一棵茶苗……浙江安吉中小学打造形式多样的生态劳动教育,让绿色环保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主战场作用,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及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教育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二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谋划,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如何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确。
——始终坚持办学育人正确政治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更加复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之争就是教育之争,只有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内容,不断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育人方向,立德树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广大学生用行动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破解人们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才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我们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顶层设计,紧抓重点任务,以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带来的总量问题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构问题;我们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促进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我们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有序推进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服务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新格局……正是因为牢牢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教育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得到破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不断形成。
——始终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充分理解认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才能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助力国家抢占先机。
我们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努力应对内外环境对教育变革的挑战和要求。我们不断探索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我们深刻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因为坚持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提升,教育的支撑力、服务力进一步彰显。
——始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办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规律。只有从规律上办教育,才能引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坚持系统观念,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我们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大力整治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我们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我们深刻认识加速教育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人才结构多层次的时代要求,推动育人生态重塑。
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乘历史大势而上,如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持久强大的教育力量?对于这份时代之问,唯有以实际行动作答。
——要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下更大功夫。
理想信念是否牢固,是检验时代新人的首要标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吃透、功夫练深,有效拓宽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强化立德树人的制度保障,激发学校育人活力和教师培根铸魂的定力。
要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这个重点,聚焦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存在的主要差距和突出短板,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出来。
——要在一体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上下更大功夫。
教育系统要敏锐识别综合国力竞争的“信号灯”,勇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行动者”,把国家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内嵌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主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逻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改进科研机制管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大胆破局,勇于搅动“一池春水”,做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
——要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上下更大功夫。
近年来,学龄人口数量的波动,是对教育系统的巨大考验,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人口基数规模巨大和大规模人口流动这个基本国情,教育系统要主动下好“先手棋”,做好前瞻性布局,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增强公共教育服务的均衡性。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命题,我们必须敢于打破瓶颈、壁垒,从更宽广的维度上为每个人的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外部条件,让人人都能发挥特长,人人都能实现价值。
——要在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上下更大功夫。
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看清楚全球教育变革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推动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为个人的自主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纵观当今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大都形成了较强的创新体系。要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厚植我国创新发展的基础优势。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与科技创新需求相适应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源源不断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充满光荣与梦想,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担当落在教育系统每一位工作者身上。求真务实、敢作善为,让我们汇聚众智众力、同心同行,以教育之强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以奋进昂扬的姿态走向美好未来!
(“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