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7:38:31 来源: sp20250107
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受需求不足等影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家庭消费更趋谨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要继续抓住稳预期、强信心这个“牛鼻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近3个月来物流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值为57.6%,明显好于上半年和三季度。在此前发布的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8%,连续2个月上升,连续5个月保持在55%以上的较好水平。
一系列最新数据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稳步恢复,企业市场预期更趋稳定,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近期,多个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续赢得国际社会信心。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针对市场预期偏弱的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作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抓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随着政策落实落地、经济持续恢复,生产者和消费者预期均有逐步好转迹象,为下一阶段经济继续恢复向好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充分肯定经济整体恢复向好态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运行仍然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经济恢复必然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受需求不足等影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投资风险偏好下降;居民收入预期不稳,预防性储蓄动机变强,家庭消费更趋谨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要继续抓住稳预期、强信心这个“牛鼻子”。
社会预期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互为因果。当前,提振信心依然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扩大需求还是优化供给,都要以提振信心为前提。只有稳定预期、增强信心,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扩大投资的热情才会被激活,居民消费潜能才会释放,社会创新活力才会迸发,外资也才会更加看好中国市场。
稳预期、强信心,关键是要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特别是要充分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感知经济趋势最具敏锐度、引领经济向好最具创造力的生力军。今年以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信号持续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同比增长15.3%。调查显示,对宏观经济、营业收入、市场需求、对外贸易等持乐观预期的民营企业占比提升。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要素资源制约趋紧等困难,要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举措,持续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良好氛围,推动公平竞争等政策落实,继续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多出实招,不断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
对于居民来说,关键是要提升人们对就业和收入的信心。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就业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稳定和扩大就业,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也是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的重要支撑。要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着力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推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向上有希望、向下有保障”。
稳预期、强信心,还要更加注重有力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5.2%,全年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有望顺利实现。岁末年初,市场对后续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性存在一定担忧情绪。进一步夯实经济修复基础,要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的有效衔接,提高政策举措的组合性、协同性、精准性,特别是要加快出台和落实对稳预期有重要影响的改革举措。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近期就宏观政策密集表态,为稳定预期及下一阶段经济增长发出更清晰的积极信号,这无疑也将对市场信心发挥重要托举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编辑:曹子健】